这个世界本来没有那么多事。角色到位是根本,这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是否能够和谐、共鸣、安全、有序的基础之一。这个“本”一直都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安本立份,守好本份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本份”一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人们说,“做人不能忘本”、“做好自己的本份”等等类似的话语,那究竟何为“本份”呢? 字典里对“本”的解释是:原来的、基础的、根源的。看字型,我们也可以发现,本字,由一木一横组成。从汉字的演化来讲,木指树木,一横指土地,这一横被木字之干向下穿越。因此,根本、本源、本质都表达了其意。 而“份”的字解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本份”一词就不难理解了,社会就像一个有机结合并良好运作的机体,而机体中的每一个组织、每个单元、每个个人在其中做好自己那个部分,整个社会就正常运转了。 但知道概念是一回事,结合自身理解到位又是一回事,对照自己持续做到更是另外一回事。
一日,班级内有学生又出现迟到现象,老师让迟到的学生分析其原因。 A同学答道:就一分钟,刚刚晚一分钟,被拦在了教学楼外。真得就是一分钟。 B同学答道:我是为了等她们才迟到的。 C同学答道:我没想到从食堂走过来要花5分钟。 没得D同学开口,老师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我是在和你讨论一分钟的问题吗?!你们自己说开学到现在,迟到几次了?” “这个星期没迟到,就今天。”A同学急忙对答。 “你们上个星……” “上个星期才迟到一次” 还是A同学接话,老师气得提高了声调。“A同学,我是要和你们讨论迟到的准确性吗?!” “老师,你为什么吼我,你都不吼她们,你就吼我。”A同学也很委屈。 “你说我为什么吼你?!就你顶嘴?!说一句顶一句!” “你先吼我,我才顶嘴的。” “你先顶嘴,我才吼你的。” 当最后一句话不由自主地说出口时,老师突然发现,不对。这样的谈话没有意义,更谈不上教育引导。 停顿了两秒,老师平静地说道:“我们两个人分开想,你就想以后你如何才能好好的,不要让老师针对你。我也好好地想一想,以后我要怎么和你们讲话,才可以不要让你们说一句顶一句。我们都从自己身上找解决办法。” 没想到此话一出,还没等老师表达,A同学马上就说,“那我能做的就是先听着,必竟我迟到了,不对……” 老师也表示,“那我能做的就是不在全班面前说你,有事先把你单独叫到一边谈。” 这样的对话让人警醒,但这样的情况却不只发生在孩子身上。 某建筑设计公司,作为后期设计人员的小李向前期勘测人员小刘搜取相关数据,小刘发出了几组数据,没有特别说明什么。后期设计发生困难时,发现是前期数据不全的问题。问询到小刘,小刘说“基础数据都在,只是你们自己没注意。”当再次争论时,小刘说道“你们刚开始又没问,那我的工作职责也只是提供数据呀。”双方不欢而散。 这些现象无不在提醒我们思考 到底什么是本份 其实,做到本份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好我们自己的角色。首先,角色的认知是第一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角色,在家里我们会是爸妈面前的儿女,在儿女面前我们是爸妈,在单位我们是员工,也可能在某个项目中我们是负责人,所以角色的认知是要认知在当下那个环境中我是谁,这个我在当下的环境里应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才是承担了这个角色相对应的责任。正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角色,当场景变化了,角色切换了,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比如,我们在学校是老师,会习惯于教育引导的状态,那当我们回到家面对爱人、孩子时,是否意识到角色已经变了呢?显然,我们与家人说话时的心态、言辞、语气还是教育引导就不合适了。 其次,认清角色意味着角色做到位。做了、偶尔做一下、做了其中的一部分都不等于做到位。就像我们平时因为工作太忙,得空时偶尔做了一两次家务,搞了一次大扫除,就会在心里有一种隐隐的想法:我今天做了很多事,我为这个家我承担很多,家人应该很感激。而此时如果家里人没有及时的肯定我们,我们会觉得不舒服,甚至觉得家里人不懂得感恩。像刚才那位建筑公司的前期勘测人员小刘,他做了前期工作,提供了数据,但是只是做了,他对这个岗位的理解还停留在形式上,停留在工作手册上的那白纸黑字。但工作除了规则外,还有重点、风险、目标。因为目标是组织整体要达成的状态,对目标理解的程度会影响其具体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事做了,对同伴没交待,对下一岗位没服务,对整体目标的达成没推进,这样的做就是只是做了,而没有做到本份,这样的人会让组织操心,会让同伴费心。所以,小刘还需要继续在本职岗位上深度体会并践行什么是本份。 而基于前两点,我们更要建立一个意识:做到本份不是一步到位,一下子到位的事,是需要长期关注,动态管理的。 就像刚才那段师生对话,转变就在一瞬间,这一瞬间老师与学生都回归本份,自然一切顺畅。而难也就难在这一瞬间,像我们之前分享过的文章《心劲往哪里使?》当中已经提到只有调整自己才是出路,老师不再纠错,而是思考如何使自己讲的话让学生愿意听,事情就有了转机。只是在气头上,在情绪上来时候,我们能否做到向内求呢?! 正如,事后这位老师坦言,如果不是经历了五年的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不是在开发推广过程中不断地体会践行,她也很难有那个当下自己意识的调整。这五年,她对素养课程的理解从形式上规范、礼貌的做到,变成内在职业意识的建立,到现在发现素养其实是自己内心对外界的认识,是一个人心境的平稳度,是柴米油盐日常琐碎中的幸福,是上下左右课堂职场里的顺畅,是风平浪静无人监管时的自如,更是风口浪尖环境突变时的自然。而做到本份就是我们与外界人、事、物相处时那个舒适、和谐的状态,是人人心间的那杆称。 所以,这个世界本来没有那么多事。角色到位是根本,这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是否能够和谐、共鸣、安全、有序的基础之一。这个“本”一直都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 * * 【测试题】 如果孩子在家做作业时,一会摸一下手,一会要喝水,一会又画画,此时作为父母,您会:
其他文章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