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大家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学习成长九弊之技术新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学习九弊之第六弊:
技术新才学
求新求异是好事,表现出的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而在学习中,很多东西则需要反复的品尝、体验与感觉,方有可能成为我们深度的经验,一味求新、求异,甚至求怪,必入怪圈,而在概念上所知甚多,却无法应用在个人的实践中。
拓展之学习乃古训一句:温故而知新。
虽然我们每个人生活方式不同,工作行业不同,但是当我们谈论起当下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最大的感受,大家也许会不约而同地说:“快!太快了!”过去我们说身边的世界变化之快,犹如日新月异,而今天我们感受到的,可能会是“分分钟都在发生改变”。伴随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知识爆炸,过去我们读一本书的速度超过作者写一本书的速度,现在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书根本读不完,还会发现书店里的书几乎是一周一变样,如果大家还有时间去书店的话。而这样的变化,也势必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影响。甚至会在不经意间,我们自己会进入到一个学习的奇怪状态:求新、求异、甚至求怪。
小A:哎,小B,最近阿尔法狗围棋完胜的新闻你看了吗?
小B:看了啊,AI发展太快了,好像深蓝的事昨天才刚刚发生,今天围棋就被AI拿下了,不过你已经out了,现在的版本叫zero~
小A:真是,昨天朋友一起聚会,以前都去K歌,现在都吵吵去玩VR和AR~
小B:没错,前两天我外甥和我聊天,我问他最近有什么好玩的?他说喜欢和同学一起用3D打印做模型,一起玩VR游戏。我当时没太明白,就换个学习的话题,他又说在学网上给苏轼做的大数据分析,在给李白的诗词结构用大数据建模,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小A:哎,发展太快了,现在朋友同事一起聊天,要是不带点这些词,生怕被人家觉得自己太low了~
小C:嗯?小A小B,刚才一直听你们说,请问你们是在说学英语的事吗?
小A&小B:……
上面的情形,在现在的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或多或少会遇到。随着这种交流的不断强化与深入,我们会习惯性地用很多新奇的概念。慢慢的,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学习本身,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快感,对纯粹新奇的追求渴望。
抛开这里面的“虚荣心”问题,就学习本身来说,我们已经陷入了“求新、求异、甚至求怪”的怪圈,进入两种不健康的学习状态。
对新奇事物的关注,影响了主要的学业工作。
我们都听过叶公好龙的故事:古时有一个叫叶公的人,每天什么都不做,就是喜欢龙,家里的各种装饰家具用品都要有龙,方圆半里的人都知道叶公的对龙的喜好。龙听说了特别感动,就亲自去看望叶公。但是当叶公亲眼看到真龙时,吓的逃跑了。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一定程度的求新求异,因为这说明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以及对社会变化信息的敏感,甚至有一定的创新渴望,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应该分清自己当下的生活工作学习的重心是什么,这些新鲜的信息不是说不重要,但如果影响甚至替代了我们日常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那就要自我警醒了。
小A的工作是一名会计,正在准备考取更专业的会计证书。由于自己对数据的敏感,慢慢开始对大数据着迷,总是关注各类大数据以及AI的最新信息和应用,一旦讲起来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在家人朋友同事之中,被大家奉为这方面的专家。在工作中,他总想用更新奇更高超的方法来做,经常延时或效果不佳,同时也对教科书上所谓“传统老旧”的考试知识点等不屑一顾,最终影响了工作,也耽搁了考试。而当单位请真正的大数据领域资深专家来交流时,小A又变的一问三不知,相形见绌了。
我们的老祖宗讲“术业有专攻”。我们无论做什么或是学什么,都要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主业,什么是自己的副业。就主业来说,关注自己当下从事的工作、学习的专业、家庭的角色,以及综合担负的社会责任与业务是什么,并关注自己如何更精准更高效地对接与实现;就副业来说,可以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关注社会的热点与前沿,甚至常人未理解的领域,但也仅仅是爱好,或是对自己主业有适当补充和完善。如果一个人面对新奇的事物,主次不分,最终难免像“叶公好龙”一样,于自己的主业一事无成。最后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的,都糊涂了。
对新奇事物的关注,变成一种追时髦的行为。
我们都对“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很熟悉:狗熊见到新的棒子,就把手里的棒子扔了,再见到一个新的,手里的又扔了,掰了半天,最后就只剩下手里的一个棒子。这个简单的小故事,时至今日仍对我们的学习工作有着指导作用,甚至在各种新奇信息迭代不穷的今天,更加“精准”。
回顾开始我们一开始对话场中,小C因为听不懂小A与小B的对话,觉得很没面子,于是恶补各种新奇信息,从“大数据”到“AI”、从“AR”到“VR” 从“生态”到“平台”,只要刚刚出现的词汇术语,小C都会第一时间关注,也会第一时间和自己的同学朋友聊起。很快小C发现大家对他似懂非懂,觉得他很厉害,于是小C很有成就感,并开始有意寻找这样的内容,感受别人羡慕的目光,享受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高深状态”;再后来,小C沉浸在这样的“探索”中,专门寻找“前沿的”、“争议的”、“传说的”、“穿越的”、“理论的”、“常人难以理解的”等信息和知识,让自己更有“谈资”,更加“博学”、更加“与众不同”。很快,小C成为了朋友同事中的“万事通”。但是时间长了,那份兴奋终会淡下来,小C发现对这种“流行”和“时髦”的追求累了,并且由于牵扯了太多的精力,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果我们有过类似的经历,会自我察觉到:当夜深人静,喧哗褪去,放下自己对外在赞美的那份虚荣,内心深处留下的肯定是阵阵空虚,总觉得少了什么。自己会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除去对一些事物简单的了解,并没有更多的积累与积淀,更谈不上对自己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导帮助。所谓的学习,其实是受外在变化信息的影响,以及渴望别人认同的牵制,这也是对我们学习精力的极大消耗和浪费。虽然别人可能会对这样的我们美誉为“涉猎广泛”,但如果我们足够警醒,自己的内心很清楚只是“浅尝辄止”,甚至这都算不上,最多是对时髦概念“浮光掠影”般地采集。随着社会的不停变化,这样的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没有任何益处。
而如果我们将这个状态再放大延伸一些,可以观察到,很多朋友对于某些学习和爱好,会不停的“入坑”和“退坑”,然后再“入坑”再“退坑”。因为“入坑”久了,没有新鲜带来的刺激,就“退坑”去寻找别的新鲜事物“入坑”,等那边没意思“退”了,又因为这边有了新的变化继续回来“入”,反复折腾了半天,都还是在“坑”里,被自己“坑”着,在不经意间做了“狗熊掰棒子”的事,这也是对这个学习状态的一种诠释,而需要我们警醒。
但是,无论有幸还是不幸,我们都成长在这个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好地顺应这个时代特征,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能,也是需要认真面对的,我们不妨给出下面四个建议:
毕竟我们还是社会人,还是在这个社会中实践与学习,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这个社会,更不能忽略和不顾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虽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份内心的安定状态,我们很尊重。但是面对这个时代的“快”,我们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敏感,在自己专注自身学习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和这个世界保持同步,保持全息。
我们知道:事物是运动的,也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关注到新的“变化”,我们能否在信息敏感的基础上,不停留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层面,而更多去思考这个信息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并且对自己当下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哪些关联,会带来哪些变化,自己可能需要提前有哪些准备,甚至是储备,从而更有效健康地指导自己当下主业的发展,并上升到对自己成长的引导。
我们的哲学很早就提到 “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各种新的信息,我们一方面不沉浸在前面所描述的“求新、求异、求怪”的状态,而同时在收集和对接好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我们仍需要自我的不断实践。毕竟,有过实践经历的我们会发现:信息听别人说是一个样,自己读起来是一个样,亲身做的时候又是一个样。而如果我们真的对新奇信息关注的话,也请我们亲自实践,有了真实体验后再发言。
当我们通过实践,切身享受到新的技术带给我们的各种改变和进步,如工作更高效、身体更健康、生活更便利、学习更快速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到这些体验带给我们酣畅淋漓、甚至大呼过瘾的快感中,但这个时候请我们保持清醒,我们运用这些新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当我们节省出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时,我们是继续沉浸在新技术的快感?还是回到生命成长的正途。
而在建议之外,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各种“新奇”,也不妨深入一些思考。
其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现在,和现在看前人,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今天会面临各种变化,前人也一样,未来的人也一样。变才是常态。所以在面对新奇的背后,我们一方面尊重这样的变化,但是否也可以拿出“白发渔樵江渚上”的气度眼光,不必太过于拘泥与执着。
其二、我们可以设想,今天的我们是处在信息丰富、发展快速的时代。而过去那些信息相对匮乏的前人,就不学习了?不进步了?不成长了吗?在那个一辈子可能只有不过几十最多百本书可读可学的时代,依然诞生了很多圣贤,学出了很多大家,造就了很多科学家,甚至今天的很多复杂的理论仍然以那个时代建立的理论为不动基石。可见,学习不在外在信息的繁杂,而在自己内在的认可与执着。打鱼就是打鱼、砍柴就是砍柴、耕种就是耕种、读书就是读书,看似简单,却有用一生去践行领悟的深远。
其三、我们学习,无论是传统的知识,还是新奇的信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学习本身的出发点上,把自己学明白、学通透、学智慧,而不是对知识的收集与堆砌。人类历史不过7000年,宇宙还是宇宙、银河还是银河、太阳还是太阳、月亮还是月亮,我们今天各种所谓繁杂新奇的信息,在宇宙的真理面前,不过沧海一粟。而诸多繁杂信息之上,是否有需要我们更深入学习与对接的呢。
最后,回归到简而化之、而又众人皆知的古训,便是本文开篇那句:“温故而知新”。
下面是几类常见的学习、工作、生活场景:
准备参加英语、会计等职称考试,会特别深入关注研究此类考试前5到10年的试卷,发现其中有规律可循;
公司新分配了一项汇报材料的撰写工作,我找不到灵感和思路时,经常会翻看最近几次的材料内容和架构,然后产生很多灵感;
读很多最新的管理类书籍,读到后来发现,其实很多道理在我们的很多古典中早就提到过,只不过说法或者叫法不同,实质是相同的;
我学习棋类,包括围棋象棋时,经常用到的一个学习方法是复盘,会把一盘棋尽可能下透,而不是下完一盘,觉得不好,就再下新的一盘;
有时候工作学习遇到困境了,会喜欢找自己的长辈交流探讨,虽然这些长辈并不太懂自己说的那些概念,但是给出的建议却往往神奇有效;
我有坚持些日记或工作日志的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后,好像自己可以预判近期或第二天领导会安排哪些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并很精准高效的呈现。
47.学习成长九弊之学得会才学
46.学习成长九弊(总篇)
复杂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简单则是成熟的必然
莫习惯于把“原则”变成挡箭牌
服务意识篇(二): 一个懂服务的人,可以解开很多生活的结
谨慎承诺与坦然面对对方的承诺
心劲往哪里使才是合适的?
莫让缘份空遗恨
一封十年后写给老师的信
从规则到规律的认识成长(一)——写作文的启示
世间的捷径是一本帐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