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80.善待自己:不依“奖励”定成长

2019-4-23 11:57

今天的我们,可否做到尊重“奖励”的同时,无论有没有“奖励”,依旧保持自己工作学习的那份自发和坚定,不依“奖励”定成长。

AI小编归纳总结

## 奖励迷思:超越得失的生命成长 年终奖季,几家欢喜几家愁。我们常将奖励视为衡量价值的标尺,却不知不觉陷入三种"苦海":与他人比较的不甘、低于预期的失落、执着公平的焦虑。这些执念让我们远离了奖励的初衷——成长。 真正的智慧在于:将目光从奖状转向内在收获,欣赏他人长处而非夸大自我,以组织大义超越个人得失。古人重"励状"而非"奖状",正是明白成长不依赖外在评判。生命最美的状态,恰是不为奖励所困的自发成长——如草木向阳,不问回报。 让我们解开奖励的枷锁,在职场这片澜海中,以源初的创造力和从容心态,优游工作,享受生活。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善待自己:不依“奖励”定成长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直面奖励时的“不同姿势”


每年年终,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事业单位,都会召开年终总结大会,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年终奖励”,如“先进个人奖”、“先进集体奖”、“最佳业绩”、“最佳新人”等等,虽然叫法名号可能不同,但大抵如此。从管理出发,其目的在于表彰先进、鼓励团队、激发士气,这本是好事。但是奖项名单公布后,却可能是“一家欢喜几家愁”,毕竟能获奖的还是少数。于是,获奖者会洋洋得意、志得意满,没获奖者会垂头丧气、心有不甘,又或者去年获奖了今年没获奖而失落,今年获奖了怕明年不获奖而担心,也会有表面若无其事,却还是表情略显酸酸……,这种种状态我们都不提倡。同时,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其实不仅是年终,一年里的月度季度、表现上的能力专项,凡是涉及到“奖励”二字,都会出现类似的状态,让本是鼓励大家奋进的好事,变成了一些人的“苦海”。更甚者,如不能自醒,这个“苦海”很可能会伴随我们新的一年、几年甚至一生的“职业”成长。因此,从善待自己出发,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摆正心态,扶正身姿,正对“奖励”,脱离“苦海”。


背后的三种状态


而面对“奖励”,身陷“苦海”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三种状态。


状态一:奖励不如别人


我做了那么多啥都没有,小A没做啥却获奖了~

我贡献比小A多多了,得到的奖励还没小A多~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类似这样的想法,便是自寻“苦海”了。究其原因,当是内心认为“我比小A强”。而当我们这样想、这样说的时候,这所谓的“强”貌似是我从整个部门出发,往往从创收高、经验多、资历老、工作多等各个方面寻找自己“强”的支撑和理由,证明自己不应该得到相对差的“待遇”,也证明小A不应该得到相对多的“奖励”。看似很公正,其实已经自欺。因为这个出发点本身并不是真正“客观公正”的,只是用有利于自己的内容夸大了,越强调自己有利的,越为自己不平,越不平,越强调自己,如此反复。越苦越陷,越陷越苦,而并没有跳出小我,真正从部门奖励的角度去公正的看。这个时候我们几乎不会冷静客观甚至欣赏地思考:“小A在某某方面确实做的比我更好~”、“我这方面做得挺好,但另一方面做得确实还有问题,甚至不好~”。


状态二:奖励低于预期


我做了那么多,却只奖励了这么些~

我是第一名,却才比第二名多一点而已~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类似这样的想法,也是自寻“苦海”。这个状态相比前一个而言,在自我要求方面是有一些肯定的。这个状态的我们通常对自己的要求会比较高,比较注重自己的业绩和呈现,甚至会有那么一点“无需扬鞭自奋蹄”的感觉,也确实为组织和部门作出了较多贡献。但这种状态下,我们会过多驻留在自己的努力,强调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和所谓对等的奖励。如果合乎心意就认为公平,如果不合乎心意就会衍生出“不公平”、“针对自己”、“组织文化有问题”、“领导偏心”等诸多胡思乱想,而也仅是基于不合乎自己的预期,没达到自己的要求。而从来不去想,自己是努力了,但如果没有组织和领导同事的成全成就配合帮助等,自己也无法取得如此的成绩。更不会去想,很多人并不比自己放松,甚至比自己更努力,最后真的没自己幸运,能取得这样好的业绩。甚至太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凌驾于整个部门和同事之上,自诩为不可或缺,这才真是“苦海无边”。其结果往往下一年也很难有更佳表现了。


建议三:重全局大义,轻个人小利


这次评奖很公平,自己的奖励和付出很匹配,别人的奖励也合适~

虽然看起来是皆大欢喜了,但这样想、这样说的时候,也已经埋下问题了。这就像我们扔硬币,或者正面、或者侧面、而几乎很难让硬币一直不偏不倚的立住。对奖励所谓公平的要求,通常符合小A,就不符合小B;抑或符合小A小B,小C又失望了,因此当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标准驻留“强调奖励公平”,这本身便是一片“苦海”。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都符合预期的奖励几乎很难做到,即使这次做到了,下次几乎不会保持。而对这次预期的满意,也势必会根据下次奖励对预期的“偏颇”,而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受奖励者又滑落到前面的两种状态之中。


回归奖励初衷的三点建议


虽然列举了这三种状态,但并不是说奖励本身就是“苦海”。再回到奖励的初衷,本意也不是制造各种问题和矛盾,而是为了尽可能尊重大家的劳动成果,肯定大家的工作业绩,奖励优秀,正向牵引。但由于我们自己状态的种种,导致了与这个初衷脱离,甚至相悖。因此,回归到奖励设置的初衷,使奖励成为帮助自己成长的管理制度与工具,我们给出下面三个建议。


建议一:多关注成长,少计较得失


如果说非要关注回报,请让我们多关注在自己在这一年一季度一个月学到了什么:管理提升了?技术加强了?沟通顺畅了?服务优化了?流程熟悉了?业务精练了?自己的工作真的就完美无缺,炉火纯青,如入无人之境了?当我们这样审视自己,只怕会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和需要成长的地方,还多着哩,哪里有我们自己想的那样优秀。而如果真这样反思自己,反倒是没心思太多关注“奖励”了。甚至还会进入这样的状态:部门给了奖励,自己却可能觉得做的其实还不够优秀不够好,甚至发自内心觉得别人更有资格获得这个奖励,感谢部门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认可与期待,深感责任与荣誉,之后将“奖励”化为动力,更认真更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当我们越是关注自己的成长时,越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时,“奖励”反而会不期而至,成为一份成长的礼物。


建议二:多欣赏别人,少夸大自己


如果说我们真的很努力、很用心、很投入,并且也确实有了一些进步,也给部门创造了一些价值,也请不要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方面比我们刻苦投入的人多了,我们真不敢自诩说我就是全部门最认真努力的;另一方面,别人的成绩不一定比自己的差,甚至还会更高,所以别把自己取得那点成绩念念不忘。同时,我们也常说“人无完人”,谁都有突出的优点,谁也都有不断提升进步的空间,也就是如此,生命的成长才有意义。如果我们总是拿自己的“成绩”去比较别人的“不足”,而不是多欣赏借鉴别人哪些方面“做得好”,而反观自省自己的“有待提升”,恐怕自己接下来是很难再有长进的。因此当别人获得“奖励”了,无论自己是否也被“奖励”,都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和学习的的态度去看待,然后反思自己如何向别人学习,多看看自己接下来的一年、一个季度和一个月,自己哪些短板需要弥补,哪些长项需要增强,怎样取得更大进步,而不是固守着自己那所谓的“一亩三分地”不放。


建议三:重全局大义,轻个人小利


如果说,我们取得的业绩真的名列前茅,我们收获的进步也确实出类拔萃,有可能真的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了,甚至被同事羡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但也只是我们在组织和部门里更好地负责、更好地工作、更好的成长自己,尽好自己的本分,如此而已,没有其他。而无论我们多么成绩优秀,请做好我们只是部门的一员,是大家的一分子这个定位,也不要对个人的名利产生非分之想。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面临一个难得的成长点,既能够放下自己,让自己从部门组织的全局去看发展、审状态、度问题,站在部门领导的高度,从组织生命的长远发展延续出发,立于组织的大义,进入更高的究竟状态,于此刻我们定会获得真正难得的成长,对我们一生的职业成长受益匪浅。如果说奖励,这个我们可以看作生命高度的奖励,会远比某个时间节点的某个奖励更加深刻致远。而如果我们停留强调在个人小利,这个局限也许当时看不懂,但是多少年之后终究会明白,自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而当我们在各种“奖励”面前,无论面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能够自然而然做到上面这三种状态,当是可以脱离“苦海”的。但于此处,在新的一年之初始,我们能否再提升一些,实现超越。


再看奖励


回到开篇引语,于“奖励”细究,则当明了“奖”“励”各具意,二者本不同。“奖”侧重于对成果的肯定,“励”关注于未来的预期。故也有“奖状”与“励状”之别。相信您会问:既然二者皆有,为何现在常见“奖状”,而鲜见“励状”呢?其实这背后也反映出当下我们成长的一个状态,既过多落在 对“奖”的期盼,过多重视外界的评价,过多关注别人的看法,过多在意周围的反馈,以致无“奖”不学,无“奖”不做,无“奖”不长。相比之下,前人更看重“励状”,不依赖外在的评判和牵引,更多自发主动的担当,在意自己持续稳定的成长。甚或更纯粹,无“奖”,无“励”,没有条件,没有理由,就是生存在天地之间,淳朴自然踏实的生命成长状态。而于此状态,也必然超脱当下所谓“奖励”的牵挂与羁绊,而真正回归稳定自如的生命成长。因此,今天的我们,可否做到尊重“奖励”的同时,无论有没有“奖励”,依旧保持自己工作学习的那份自发和坚定,不依“奖励”定成长。


新的一年,让我们善待自己,正对“奖励”,超越“奖励”,自如前行!


往期精彩回顾

76.“差不多”就是“差不多” “差太多”就是要“差太多”

72.不以自信欺了心

69.再谈本分

66.车到山前必有路

61.2018年开始的成长定位:知道那个1%

60.学习成长九弊总结篇

55.职业素养的传达--稳定的做到就是最好的教育

46.学习成长九弊(总篇)

复杂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而简单则是成熟的必然

莫习惯于把“原则”变成挡箭牌

心劲往哪里使才是合适的?

一封十年后写给老师的信

AI小编归纳总结

## 奖励迷思:超越得失的生命成长 年终奖季,几家欢喜几家愁。我们常将奖励视为衡量价值的标尺,却不知不觉陷入三种"苦海":与他人比较的不甘、低于预期的失落、执着公平的焦虑。这些执念让我们远离了奖励的初衷——成长。 真正的智慧在于:将目光从奖状转向内在收获,欣赏他人长处而非夸大自我,以组织大义超越个人得失。古人重"励状"而非"奖状",正是明白成长不依赖外在评判。生命最美的状态,恰是不为奖励所困的自发成长——如草木向阳,不问回报。 让我们解开奖励的枷锁,在职场这片澜海中,以源初的创造力和从容心态,优游工作,享受生活。 [本文内容由人工智能深度求索 - DeepSeek辅助生成,仅供参考]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 北京市
  • 丰台区
  • 咨询顾问
这是个人介绍,但作者什么也没留下...
粉丝0 阅读874 回复0
上一篇:
79.善待自己之善待那些外来的力量发布时间:2019-04-23
下一篇:
81.新年伊始,让我们的假期在静心中度过发布时间:2019-04-23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