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有突破,需要“知”的更透彻
无意识状态
不少朋友都有过这样的困扰吧:许多的事都知道,道理也明白,但是行动却总是落后,或者根本没有动作,甚至做出很多与自己认可的道理南辕北辙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易行难”。
如今的时代,生活条件好了,催生出了很多人体重超标的情况。而关于什么是健康的状态,我们心里大概知道,也都觉得自己需要调整。但怎么做呢?节食、锻炼、喝减肥茶……这一套下来,大多数的肥胖人群最后都是以放弃告终。问起原因,都有自己的无奈:工作忙、家族遗传、美食诱惑……
同样的,做生意时和气生财的道理也是耳熟能详了。很多企业为了让员工践行,喊出了“客户就是上帝”的口号。组织的培训也从各个角度去促进员工的生意状态。而结果却总是收效一般,甚至产生反效果,很多销售人员会形成一种“干销售,得脸皮厚,会装孙子”的认识,进而排斥销售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我们通常的“知”跟听来的“知”不一致。
举个例子:一些女性朋友,在有过几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之后,会得出一个结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就是她体验后,经验总结的真“知”。而那些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道理,都是听来的,跟自身感受到的并不相同。
而人总是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的。就好像如果一个陌生人突然跟我说“你有病”,估计我要狠狠瞪他一眼。等晚上回到家,胃疼了一宿,我才会真的觉得自己该看医生了。
也就是说,行为都是跟这个“知”相对应的。所以,知行合一,我们一早就实现了。放弃的胖子们的“知”就是“我不行,瘦不了”,销售人员的“知”就是“对方不是上帝”……于是,放弃和钻营的行为自然就做出来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知,再根据情况做出的行,此时的知行是一致的。我们状态是:知也易,行也易。
有认识的状态
然而,我们都知道,认识与真实之间,一般都会存在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想的挺好,可结果总是跟想的不一样。于是,人们为了自己心中的结果,去寻求真知,以指导自己的行,进而达成想要的结果。
一番道听途说之后,开始实践,却总是屡屡失败。就好像有一个VR的广告,带上那个眼镜,就能体验飞翔的感觉。参考着这样的感觉,有人会认为在空中,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如果去玩高空速降,之前体验再多的VR,真正在空中的时候,我们估计既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了。
试了几次,我们糊涂了,不知所措,迷失方向。此时,我们的状态变成了知不难,行不易。
有意识的状态
到了这里,一个值得深思的情况出现了——面对如此窘境,我们通常不会怀疑自己的认识,而是会努力试图获得“真实”,以对应自己的想象。
一旦改变不了,身心各种难受的时候,负面的情感就会集聚,心门开始关闭,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区”内。自卑感也就随之产生了。表现在态度上,会是冷傲的、充满审视和评判的,行动上则会表现为某种盲目的自信。而这其实已经不叫自信了,而叫自大了。这是一种以自我中心的习惯,是自卑的内心反抗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摘下外面的VR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本身眼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我们的“VR”了,而那个自大,正是基于这个后天自带的“VR”产生的虚幻得来的。
一个真正自信状态的人,有勇气面对和接纳真实,让认识与实际同步,坦然面对变化和未知,并做出合适的调整,甚至愿意颠覆自己的认识,哪怕看上去道路崎岖,也会毫不犹豫邸剥离自己后天的“VR”。
此时,内在的世界渐渐回归真实,人的灵性自然会让我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们的状态也就进入到了知不难,行不难。
所以说:
“知”通常是人在过去体验和经验总结上的判断,而“行”却需要我们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
“知”只是自己境界和状态下的主观理解,
“行”则需要一个人面对真实的局面。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
“行”才会自然顺畅。
而突破自己的认识格局和习惯,很不容易,往往在前半段,需要时时警醒,事事修持。不断打破,才有新生。
回到开始的话题。我们通常看到的,只是某个道理可能带来的“好处”,而实际上却要背负获得“好处”的“成本”,知易行难就是在这样算账中产生的。愿意与否,还需问本心……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