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由“压力”说开去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压力”一词已经被人们提及很多年了,而且越提越甚,越提花样越多,越提内容也越丰富,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升学压力等等各方面不附着一点压力的内容就好像脱节于当前的社会,就不能代表我们活在现在社会似的。
焦虑、紧张、失眠作为压力的代名词,也越来越普及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而新闻报道中“过劳死”“猝死”等字眼更是抓住了不少人的眼球。甚至人们对自己遇到的诸多不顺,也会不自觉的归于压力的存在,或者归于压力过大, 诸如资金压力、感情压力、人际压力、考试压力等等,如今又增添的疫情、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这些。于是,各类培训、讲座中关于“解压”的内容也应运而生。各类疾病治疗当中也把压力的缓解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给患者提出各种避免压力增加的建议与要求。
那到底什么是压力?
它从何而来?
我们又将如何面对?
让我们一起看看两个故事>>>
故事一:
刚毕业的小陈已经参加工作三年了。三年来,她一直在分公司的行政办公室工作,已经熟练操作了办公室的大部分工作。而她的师傅是工作了十年的娟姐,两个人配合的非常到位。年初娟姐岗位发生了调整,她则全盘接替了娟姐原来的工作,主要负责分公司的对外接待、合作洽谈、宣传报道等工作。工作还没有完全顺过来,遇到了今年总公司领导对分公司行政工作的 例行巡查,分公司经理要求 这次行政工作的总结汇报由小陈来做。小陈一惊,她一直只做后台的辅助人员,很少在大家面前发言,这样重要的汇报还是这么重要的场合顿感压力山大。从接到通知开始,她就处在焦虑当中,吃饭、睡觉都受到影响,非常想要找到出路。而且也非常怀念娟姐在的日子,好希望娟姐没有走,或者还能够回来。
故事二:
刘圆是一个一向以追求完美著称于单位的人,他们单位是一个产供存销为一体的IT企业,而能干的刘圆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了很多,却总是没有办法与同事们达成一致,他感觉领导不理解他,使他的能力总是被压制着;同事也不理解他,他费劲巴力的给同事们讲解了那么多,反而落下个合作吃力的评价;外部合作单位也总是觉得他过于苛刻。 难道,能干是一种罪吗?刘圆至今都没有办法理解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初看这两个故事,我们会发现小陈因外部环境变化,工作指标对她提出了要求而使她产生压力。刘圆则是因为内在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使自己与环境的合作有了较多的不合感。但是,不论是外还是内的要求,两位主人翁都希望自己在结果的呈现中表现优异,希望自己能通过这个结果而证明自己是好的。
可是,一旦有了这样的自证之心,我们就必定陷入了无限的情绪困扰之中,因为注意力、焦点已经不在事情上了。大多数人此时想的更多的是“如果我把事办砸了,那以后别人怎么看我啊”“领导这么信任我,我不能让他失望”“当初我刚来这时是什么样呀,好不容易走到现在的位置,我不能就这样放弃。”“有那么多成功的案例,凭什么我就不可以?!”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当我们写下来,仔细看时就会发现,背后都透露的一个信息就是 我不够好,我是不满意自己的现在的,我需要通过这些事情的达成向别人、他人、外人,甚至自己证明,证明自己是好的、能干的、优秀的、有价值的。问题是,我们又真的了解、认识自己吗?(此间话题另叙)
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常规模式,常规等级,是还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低层次的人有的压力。现今创业大潮涌动,无数新兴企业创立,人类发展的速度惊人,总有些人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一己之名而去迎战压力,他们是真有想法,真有能力,也考虑到背后跟随着的一帮人,所以独自面对着、承受着。诚然,他们的压力不是一般人会遇到的,但那也只是压力的大小、感受的轻重不同,并不代表这些人的压力就高贵,就不是压力。在我看来,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与仍在贫苦线上挣扎的人,与那 为了五块钱的地铁票丢失而痛哭的人承受的压力没有区别,都是自认为到了过不了的坎,憋屈、绝望。都是卡在了对当下环境、信息的解读、处理上,都是陷在了一个人自己一开始做事的定位与认知的错位上。
就像一位90后创业者的分享一样,他的第一桶金是在高中时期收获的100万,小小年纪实现财务自由令人赞叹,但是他也经历过破产、负债、被诊断为癌症,而他所做的就是将所有基本的事情列成一件一件小事,每件去做。第一件就是要借到20万,这样才有可能翻身。于是,开始给手机通讯录里的每个人借钱,然后是找个仓库,把几块木板钉起来成桌子,牵网线连电脑,就这样一边筹集资金,一边和投资人谈判,一边处理债务,一边打理公司的日常一边去医院看病。正如他所说,自己特别怕,怕自己死了,留下一堆烂摊子怎么办,所以在一件件小事扎实做好后,两个月内业绩翻了两倍,医院也发现是误诊,而他内心依然平静。
所以,压力的化解也就来自于当事人对事情的认知。认知落在人必被情牵,认知落在事则步步分明。认知调整了,事就清晰了。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压力的制造在于当事人心过急而把长久要完成的事情压缩到几天内要完成,把长久积累才能够达到的水平总想几天内就生根开花,最终结果是事得其反而使自己更受其困。所以,压力是不是压力,要不要必须面对、要不要必须化解、要不要必须在乎,最后还是在于我们自己。那些唱歌、旅游、慢跑、找人倾诉等方法可以暂时缓解我们的感受,但却是治标不治本,因为事情还没解决,所处的环境、局面还没有改变,其实我们内心知道只有事情真正在向下一步推进才是真正的解压开始。
比如故事一中的小陈当下就是整理公司年度工作业绩,进行分析做好侧重点的把握,与领导核对重点把握是否准确,与原师傅请教以往的注意事项。当下还包括就是从现在开始关注到这个岗位、这个部门主要的职责,日常工作的分类与重点工作的区分等,因为长线的成长是真正能在面对事件时不产生压力的动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没有哪个公司是一夜壮大,也没有哪个职场精英是一事成名。古语有云:尽人事,听天命。这个“尽人事”绝不是投机取巧,也不是做做应付了事,而是真正在事情的进展中看到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就去做。而这个“听天命”也不是“就这样随它去吧”的自欺欺人,而是“接纳所有发生”的坦然,更是顺应一切发生的自然法则。就如一个真正会游泳的人,不是努力学习游泳动作从而让自己不沉入水中,第一步却是放松下来真实的感受身体与水的融合,感受那种浮的状态。当然这一下的转变有点难,因为我们容易陷在焦虑不安的情绪里,但是只要我们动起来,真正做事的动起来,哪怕只是一点点,紧张的情绪就会开始散去,压力才转化成动力。
关于自证之心,我们就只要问问自己,“我安排这件事,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公司”还是“我完成这件事,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事情,还是考虑了与公司整体的安排、与同事工作的进度之间的衔接如何才能更好?”就像故事二中的刘圆,他的追求完美是一个优点,但如果失去了与环境的整体配合的意识,他的追求完美就会成为大家的灾难,他越是能干、越是努力,则让大家越是不能适应与配合。而如果他追求完美的时候更追求一件事最终结果的达成、追求与其他同事同步进度配合的达成,那么他的追求完美就会成为一种极大的助力!
说到这,相信您已经有感觉,压力因事而起,却因心而生,因为有太多包袱放不下、有诸多驻留过不去。所以,不过去、过不去、准备过、过的过程都是压力,只是感知不同。但是,只要放下了、过去了就是升华。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压力的另一面是弹力,就像每一次出拳,都需要先弯曲一下手臂,弯曲的越狠出击的力度越大。压力点就是成长点,压力的释放口就是成长的突破口。
所以,紧张不是问题,压力不是问题,只要我们回到最初的状态,看好脚下的路,做好手中的事,认清自己,完成环境要求自己达到的就是基础的合适,如果我们真的有一些“换位思考”,多深入了解一些事情发展本身的信息需要,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与付出会因为这些知道、了解、衔接,而变得更富于意义,有些压力也就不再是压力,而是一种契机,一种动力,一种持续前行的动力。
疫情推动下的,出了很事情。国际环境的变化,也给不少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多压力,但我们会发现其实那些被“卡脖子”的地方,正是需要发展方向上的关键领域。不做压力的“奴隶”,只是踏实地走好脚下的路,我们的未来将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