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19、死计划,活执行—让神性的存在引导我们

2021-11-20 14:47

经由前面的阐释,加上之前在第一部分中大量涉及到的“我是一切的缘起”的分析,我们需要更加确信一切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过去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2013-04-12 10:20:16)
经由前面的阐释,加上之前在第一部分中大量涉及到的“我是一切的缘起”的分析,我们需要更加确信一切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过去的选择及选择后的行为一定会促成今天的我们,无论满意与否、无论开心与否,这些都是我们生前、生后进行选择与选择后行为的结果。我们更明白,什么样的选择一定会促成什么样的结果,而一开始的选择有了调整,后期的结果必然发生巨大变化。例如我们如果选择“我是受害者”的思维,我们非但不大能够得到成长与进化,甚至还会在与社会过多防备、攻击的互动中,使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萎缩、越来越低劣。而如果我们选择了“我是受益者”的思维,那么身边的一切存在都是我们最为有益的陪练,与脾气不太好的人在一起可以磨砺我们的性格、与办事没有条理的人在一起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与要求高的领导在一起可以提升我们的成事能力、与要求低的在一起更容易锻炼我们的自律……,一切都是在选择的一开始就被确定下来的。
【附:十八种选择,十八种结果
自然而生第二部分自命自宰:好文参考:十八种心态,十八种结果
【这则故事在很久前看到,解读一气完成,我只是做了一些小的调整,留在这里,切着题协助阅者成长,也感谢原创者的细心与专业】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借助自己的观察、学习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实际的自我管理中比较普及,尤其是涉及新领域、新地域的时候,更是如此。)
第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还称之为努力,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可以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能力的极限、实际的环境等多种因素。当同一种方法在二至三次还不能奏效的时候,就是我们检省我们的方法是不是合适的时候,切莫用同一个方法得罪所有我们的客户。)
第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和“破坏”,是一种因受伤过重而极度自卑下的行为模式,他们认定当我不能拥有的时候,别人也不应该拥有。读者们可以判断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第一是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第二是称之为“局限”,即把自己的现有能力当成能力的极限,而与需要完成的任务之间对比,最后确定在自己当下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都是不可及的。)
第六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第一是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第二是称之为“泛众”,即用更多人的失败、不可及来认定自己的不成功是正常的,属于一种常见的自我麻痹行为。)
第七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啊?越想它越郁闷,最后郁郁而终。
(这只狐狸的情况是“抑郁症”的表现,即习惯性的积累那些不太好的信息,使自己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第八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它试图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它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下。
(这只狐狸的下场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很多人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因为心理不平衡选择了不适当的应对方式。)
第九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第十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以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下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这只狐狸采用的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它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第十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它转了一下眼睛,把几个同伴骗了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铁锹将它们拍昏,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
(这只狐狸虽然最后也解决了问题,但它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的,这种应对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个男朋友,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给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礼物。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原则",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十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这导致了它不能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第十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轻蔑地看着这些,作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反向作用",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第十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置换作用”,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
第十六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实现后,不久便产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况。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饮食的它,怎么会在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这只狐狸发生的情况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转化”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
第十七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它嘴一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有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样行!”
(这只狐狸所表现的言行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傍同作用”,即当自我价值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类似于人们习惯性的总想提及某个名人自己认识、某个大自己的亲戚一样。)
第十八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这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开发了自己的智慧,在所有的狐狸当中享有着极高的智慧声誉。当他再次需要帮助或者完成其他事情的时候,与他配合的狐狸会越来越多。)】
我们唯一需要警惕与思考的是(对照本文起始的那个测试):
A.我们自己在什么样的河道上:我对当前河道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自己的融入程度、河道于我的接受程度、留给我的是河道中央还是边缘、是可有可无还是其他人愿意靠拢于我……
B.我们想在什么样的河道上:看看身边相近的人,理想中的河道应该是哪一行、哪一岗,需要何种技能、我现在熟练到什么程度、自己现在应该是在哪种收入、自己身边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作为朋友同事、自己是在河道的干流还是支流……
C.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河道上:在进入理想河道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是自己可以现在把握的,有哪些是未来可以把握的,有哪些是借助外界可以把握的,有哪些是确实把握不了的,通过这些可以计算出自己应在的河道在哪里。
D.我们如何到期望的河道上:把握能够把握的,做能够做到的,接纳把握不了的,接受做不到的。
E.在期望的河道上,我们如何实现对自己的管理:转型一定是有挑战的,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形式上的转型,而是自己的运作意识真的跳到那里去,成为真正新河道上的运营者。
F.我们如何善待那些还在原来河道上却可以到这个河道上来的人:除了我们自己成长,还有很多在鸭子群中的天鹅,我们需要使其他天鹅也能够回归天鹅,但不是强加,也不是直接告诉,那样连朋友都没得做,而是逐步的示现、引导,通过天鹅的行为逐步产生共鸣,从而使他成为天鹅。前提是你自己先成为真正的天鹅。
G.我们如何与新河道上同行的人更好的相处:进入新环境,我们以为准备好的运作意识与实际的运作意识的需要肯定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的突破与成功适应才是关键,所以需要持续的自我警省、自我觉察,并且适应其他的天鹅,而不是让其他天鹅来适应我们。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