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15.理论与实践(二) 之 教原理概念还是教实践应用

2019-4-19 19:04

最好是在持续的实践行动中去感悟与反思,找到适应不同场景、不同人群、不同节奏、不同需要的应对方法,甚至可以超越与升华原有的理论与概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精神!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生在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有时并不缺乏“知道”,而是缺乏“做到”



掌握原理和实践应用

前两天我们讲述了故事一则:有一樵夫提示一儒者,自己砍柴时得到的那个不快不慢而又省力砍柴量又大的境地,是无法通过言语精确表达出其真意,以此类推,圣人经典也一样难以表达其真义。


如若想参透圣人所传授之真境地,只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实践才有可能感悟的到。就像我们都能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其中孔子谈到“悦”,是说他整理了一套处世哲学并在自己生活中不断践行,越践行越发觉其中所得之境地有难以言表之喜悦。当背诵了经典后,我们是否也会去践行其真义,让自己的学与习真正处于喜悦之状态中呢……




这些年一直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师职业素养、职业化培养的项目,旨为与学校的老师们一起探索如何以高职业素养的状态去培养企业需要、社会欢迎的职业化学生。在此项目期间遇到了很多老师努力实践的故事,分享于大家。


有一次与几位讲职业素养的老师们聊到了如何教学生“有效沟通”的话题,讨论聚焦在:到底是让学生掌握沟通的原理概念重要,还是让学生掌握实践应用更重要?


有位老师提出:实践固然重要,但在实践应用之前让学生掌握了原理与概念,这不是在为学生打基础吗?

坐在发言老师旁边的一位老师突然很有感触的说:最初我也认为讲原理概念就可以了,只是后来我的想法有了变化……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过程


原来这位老师在职业院校教学有20多年了。这些年他们学校为了能培养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学生,在校内成立了“职业素养传播中心”,并且经常为学生开展职场素养类的课题活动,比如“成长的翅膀”、“有效沟通”、“个性场合与魅力”、“时间与我同行”等课程。这位老师也兼职承担了“有效沟通”课程讲授。当时她花了很长时间将自己所学的沟通原理与方法论精心设计了一套学生版的“有效沟通”课,反复备课准备,终于到了第一次试讲的时刻了,心里是既开心又紧张。学生也因为想解决自己遇到的沟通问题,带着很大的期待去听,可到了课程快结束时,有一位同学诚恳站起来说:老师,我听了很多原理,可还是不知道怎么更好地沟通呢?这位同学说之后,其他同学也跟着附和说有此疑惑。这位老师心里也开始着急,心想,不是都讲了原理与方法论吗?为什么还不知道怎么做呢……


这件事后她一直想找其原因与解决办法。


不久,她被学校安排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工作三个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跟进工作,在那里她却找到了答案:

经过观察发现,其实学生到企业一开始的工作内容和他们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并不大,企业也不会将其重要的工作交于实习生(新员工)去做,而分配给他们的全都是类似于跑腿性质的、取资料等简单工作。就算是再简单,当把工作交给实习生时,企业的人都会反复的和学生确认:你听懂了吗?能再核对一下你的记录吗。感觉就像对小孩子一样,有一百个不放心。后来才发现大部分学生确实是很少能一次性把事情做到位的,总会丢三落四,难怪企业的人这么不放心呢,他们好像对新人早有预知…


后来她又观察到另一种现象,当实习生请教有经验的师父问题时,常常把话说不完整,有的是结结巴巴,有的时候是思维很跳跃,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让听得人得使劲琢磨与猜,才能知道他们想要表达什么…


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每天都会频繁发生,长期积累下来,不仅造成了企业对实习生的不满意局面,实习生也觉得企业很枯燥还不近人情,都吵着不想在企业待…..


面对这些观察所得,这位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课堂中并没有重视过这些沟通细节,原先当她每讲完一个原理概念后,都会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一定会回答听懂了。然后她就讲第二个原理概念,可现在看来学生未必明白。还有的时候学生向她请教问题,表述不清楚问题时,她总会很好心的替学生往下猜,“你是想问…这个问题吗?”,或“你是不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呢….”。如果猜中了,学生会很高兴的点头,还认为老师很善解人意,她也会很有成就感。现在想起来,这恰恰是错失了学生锻炼完整表达的机会。


经过这样的反思后,她决定在自己的课堂上加入沟通表达的实践环节。比如:以后学生再向她请教问题时,她会尽量鼓励学生将问题完整的表述清晰,绝不会再好心的替学生做翻译工作了。再比如,以后讲原理概念时会加入很多生活的案例,讲完之后也会请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听明白了...


这位老师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后,大家都安静下来,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有位老师缓缓的说道:有时,懂道理未必就能真的做到啊。比如我讲沟通时,也遇到很多学生谈到自己没自信,无法与人沟通。如果我们能细细的品品,其实自信是一种非常综合的状态表现,得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看起来很自信。如果老师自己也通过实践真的做到了某件事从原来的不自信状态调整到了自信状态,这时给学生讲课时,才能知道哪些内容才是真正引导学生走出不自信状态的重点了,而这样的实践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来说,已经远远超越了讲原理概念的意义

……

的确,生在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有时并不缺乏“知道”,而是缺乏“做到”。当然不是说原理概念不重要,需要警觉的是不要误以为知道了就等于能做到。所以,最好是在持续的实践行动中去感悟与反思,找到适应不同场景、不同人群、不同节奏、不同需要的应对方法,甚至可以超越与升华原有的理论与概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精神!



其他文章

一封十年后写给老师的信

从规则到规律的认识成长(一)——写作文的启示

世间的捷径是一本帐

问题真正被解决(下)

问题真正被解决(上)

命运与运命

“问题被替代”与“真正的问题解决”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 北京市
  • 丰台区
  • 咨询顾问
这是个人介绍,但作者什么也没留下...
粉丝0 阅读710 回复0
上一篇:
14.理论与实践-慎重对待经典发布时间:2019-04-19
下一篇:
16.向因为执着而受爱戴者致敬发布时间:2019-04-19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