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生命 2、灵魂的渴望

2022-1-4 07:39

思考:如果你去瓜农地里偷西瓜,在即将得手之时被愤怒的瓜农发现了,在这个特殊又紧张的时刻,请问你将做何选择!——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2013-12-30 14:06:05)
思考:如果你去瓜农地里偷西瓜,在即将得手之时被愤怒的瓜农发现了,在这个特殊又紧张的时刻,请问你将做何选择!——这是一个游戏式的对白,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一个字:跑。目的是不要让瓜农抓住。这个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安全(生理安全、名份安全),但略一思索,我们似乎搞错了点什么,即我们受到了惊吓、刺激,甚至可能丢了鞋、摔一跤,那时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安全上,却把此行的目的给丢了,我们的瓜哪里去了。
把这个对白向外延伸,也会很轻松的发现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做事的时候,一开始想做某件事,并且准备了很久之后,无论有没有那个瓜农一样的刺激存在,基于这个人自己的理解、状态、层次、水平,他即真的开始做这件事了,到最后他也会认为他在做这件事,但他不可能意识到的是只有他自己以为是在做件事,而实际做的早就不是他一开始要做的那件事,他的西瓜早就不见了,他的做事只是在一个样子里、一个程序里,也就是其实他并没有在做那件事,甚至他没有做任何事,他早就在偏离很远的路上走的越来越没有做事的感觉,到后来只是空空荡荡的活着,最后都会在必然中把自己活的很伤、很重。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下意识、习惯性。而在灵性的成长上,这是一种障碍,是一种昏睡,所有习惯性的动作、下意识的动作,对于灵性的成长来讲,就是障碍、昏睡。而这样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人们的生活中则越来越多,多到后来人们都没有了基本的意识,甚至一生都处在这样的整体的昏睡中,或者只有偶尔会突然感觉到了某种极大的不安、恐慌、焦虑等等。
一个人要如何清醒,要如何出离这昏睡?这是身为一个人最需要、最必须去面对的问题,但这有个前提,即我们先得意识到我们在睡觉,而且是昏睡。意识不到你在睡觉,你便不可能生出要醒来的心。如以前我们所探讨的那样,众生并未觉得自己苦而你则要摇醒他们,那么谁摇谁会在他们醒来后被咬伤。在未知自己是昏睡的状态里,很多人在世间的生活即会是如沫随流的飘动,所有的努力没有必然的落脚点,甚至落在哪里都尚可,而落在哪里都会产生的深深的缺失感。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会感觉到时光的浪费与不足。
如果突然有点醒来的感觉,哪怕是一瞬,人们都总是想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很多人还反复在思考或者询问“既然生的那天注定是一步步走向死亡,而且百年后必然会被所有人遗忘,那么我们来到世间走这一遭的意义何在”,“经历了百年时光,总得有点什么结果才算得有意思吧,而不是把在那些生带不来,死带不走的东西的纠缠下挣扎到折腾不动然后无奈离世当成一生的写照与总体追求吧”。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是昏睡的,因为意识到昏睡,才会在某一刻且在随后的很长时间生出要走出这个局限的意识。
是的,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在你立了多大的万、挣了多少的钱、做了多大的官,而是在所有的这些经历背后,总有一些东西是发生了变化的,这个变化在无意识状态下是随机发生的,而对有了这些思考的人来讲必是不甘的。有了走出这个昏睡的意识,我们便必不愿再随机的被推着向前走,我们需要在同样的时间使生命的成长达到能够达到的更好状态。所以我们需要知晓走出昏睡所需的内在的变化,即需要知道这个昏睡的缘起、形式和意义、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变化,从而使我们生命的坚定、淡定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会在不知不觉中充实与明亮起来。本处,我们即谈谈这件事情。
1) 昏睡的形式和意义
所有的生命无论出现在物理空间,还是非物理空间,都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必然。这个必然当中包含有很多规律性的进化过程,经由成熟度不同的积累与必然,每个生命都会因各种理由选择进行不同形式的体验,换句话讲即每个灵魂借助于某个肉身、某个形态来到世间,经由各种体验,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不断的进化与上升,最终实现生命必然的达到(这段话初读未必有感觉,建议待到第五部分内容整体阅读完成后再来阅读,会有一定的知觉与理解)。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从人自己说起。
生命经历多层、多极、多时、多维的成长与进化,一直到选择成为人,是需要极大的机缘、勇气的,虽然进化成为人是必然,但这其中的因素极其悲壮与复杂,也更值得身为一个人必须的自我尊重与珍惜。以这样的生命形态到世间来,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活着,更不是活出什么样生命的形式或者价值(尤其是人类社会现在自我定义的价值),而是生命意义真正的探求、融入、实现(尤其是当前生存的保障已经实现的情况下尤为如此)。不同的人经由不同的体验,即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互为支撑的生存基础后,实现自己的成长,实现自己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为了使这个意义的交流与领会能够更易于进行,我们换一种形象一些的说法:人到世间的过程,很像是一个人借助于某个交通工具去旅行、去就学一样,旅行、就学就是体验(这只是个比喻,也是一个不是很合适的比喻,只是方便大家理解的借用)。这个交通工具就像我们的肉身,而坐交通工具的那个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坐着这个交通工具在经历每个景点、校区后,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体验。旅行、就学是一个自我经验拓展的过程,旅行、就学中我们对旅行全程体验的投入程度、范围、周期会决定我们旅行、就学结束时的收获,即内在的底蕴越深我们在某一个地方旅行、就学所形成的收获、体验必会越深,而旅游范围越广、旅行者的心胸也必越大、越宽阔。古人所云“万卷书莫若万里路”是最好的过来人的分享。而我们与交通工具的关系则决定了我们此次旅游的真正收获与否。
第一种关系:我们完全被动。即我们把所有的安排交给交通工具,他走到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体验,不关注下一站会到哪里,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是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其体验结果是别人收获什么,我也差不多收获什么,一切随流动而定。这样的生命自己会认为自己在人生的长河中走了很久,走了很远,甚至也会感觉自己有阅历、有经验、有收获。但如果真的有知觉,尤其在回光返照那一刻,会突然发现,无论有多久、无论有多远的感觉,其实自己一直在原地画着那个从来没有走出原来样子的圈,这个游戏居然让我们沉迷的那样深。这也就是以前在博文反复提到的“一年级念五年,不会变成五年级”的自我反省。所以,如果我们善于成长,则需要时刻警惕我们的习惯,一旦某个动作进入了习惯性的状态,一旦某个动作进入了下意识的状态,我们即刻就要警惕我们在那一刻开始的行为即进入了封闭性的萎缩状态,在这个动作上我们一定会越来越熟,甚至会成为我们的某个特长,但也在同时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制约点。而唯有对身边一切存在如实的保持着那份如初见的觉知,我们才会真正理解拓展性的学习、真知性的学习,而非自我经验范围内的过滤、重温、考量。
第二种关系:对交通工具被动,而我们突然有了主动。即我们因无法管理交通工具而只能到这个地方去,这犹如一个人在20多岁或者30多岁之前没有生出一种“我到底在干什么”的思考之前一样,他从来不去考虑他是如何来到这里的,他只是被交通工具放在了这里。如果没有觉知和意识,我们也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在突然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之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有的人即使思考了这些问题,也会把这个思考形成的契机错过去,然后很安份的滑回到第一种关系当中去,而我们在这里说的是没有滑回去的状态),至少我们无从选择我的出生时间、性别、父母、家庭等等,而这些则让我们也毫无选择的使我们在无意有意间只好接受因这些无法选择而必然出现在我们成长中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生出了“我是谁”、“我在干什么”的思考之后,我们其实可以自那一刻开始学习并管理好自己,在即刻醒悟的那个当下开始,进行对自己未来成长的新的养成。即在旅游地下车后我们必会自觉的多问、多看、多记一些景点的常识,去印证一些我们想了解的风土人情,甚至帮助当地的人多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那么我们收获到的就不单是旅游和别人收获到的,还有其他更多的收获,或者有的收获是连我们自己都未曾知晓的,甚至我们开始主动考虑下一站我们去哪里会更有助于我们自己生命的成长。这种状态下的风险是,当突然生出“我是谁”的内在询问时,有的人会重新退回到原来的那个没有选择的第一种关系当中,继续糊弄自己。谈糊弄是因为,当一个人突然生出“我是谁”等的问题时,他那个悟已经发生,他的那个内在已经有了需要独立的渴望,已经不允许继续被安排,所以这个人的外在只有在过度忙碌时才不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可是这个经历太超越这个人自己历史上的经验,他不知道如何面对,更基于旧有习性的需要,基于一切都要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需要,加之一个人成长中所有的教育都从来没有“当一个人时你当如何真正面对自己、管理自己”的引导,而我们更惯于与其他人在一起、与很多事务在一起,使我们的价值更容易浓缩在眼前的范围内,所以这个状态的绝大多数人拒绝一个人静处、拒绝一个人思考、拒绝清闲,因为丝丝的宁静都会让那个思考继续冒出来让自己心生恐惧,而这恰恰是自己更难安的自欺的开始。尊重自己灵觉的成长,就在那一刻,什么时候出现不重要,重要的是当 “我是谁”、“我在干什么”出现的时候,尊重这个即刻开始的成长的过程,顺着这个问题继续走下去,那个突破就在那里,会自然的发生而且会持续的生发。
第三种关系:对交通工具有管理权,却失了自己的主动。这是和第二种关系相对并行的关系,即我们有自己的交通工具而且能够加强并决定去哪里,但却缺乏下车后的自觉,所以当工具把我们送到我们愿意去的地点后,我们往往会更乐意于随大流的看、走风景点,在离开时,其他人可能会满意,但我们一定会让自己觉得不甚满意,因为我们的态度与可能的把握,我们是带着可能的预期来的,而我们却并没有真正的投入。这通常是前生已经有过清醒经验的人,或者是那些生命有过证悟的人,容易出现的情况,他们来到世间容易被世俗的名利财色所吸引,自己主导了自己的生命,也能够回答很多生命深层的问题,但是沉迷于物理层面而失去了往生命深层进化的心。这样的人在整体社会中也更容易成为有成就的一类人,但也更容易成为被这些成就锁定而难以自拔的人,他们的成长也许是乏于有人指导,或者他们在静心思虑的时候,会生出期望有人能够助其一把的心,但在实际当中很难找到能够助到他们的人。甚至长期处在自我精神满足的状态,加之本身智慧开发的程度远没有达到较好的层次,故而也更难于识别来到他们身边真正的开悟者,甚至有的时候还以自己的“聪明”去评价这样的圣者,使自己错失。所以这样的人,也更容易受到来自整个宇宙更深层次的打击与冲击,直到这个人能够把非自主的这一部分有所突破,而转向生命应有的自觉状态,而这个过程是极度危险、恐惧与富于挑战的,甚至某些程度的打击会超越生命体本身的承受力。站在一个人的角度,能够突破的方式与方法唯有低调、内敛、谦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切实的去践行感恩、诚实,而不是仅仅把这些生命的真实要义用貌似明白的方式解给他人听,却没有自己的行。唯有行,才是通达的根本。
第四种关系:自己主动,也对交通工具主动。这即是我们有能力主导这个交通工具,我更有能力主导我们自己的行为,那么经过这种经历,我们会提升我们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必然的独立性,并且会在这样的经历后产生极大的信心向下一个目标出发。这便是生命在物理层面的高级状态,是证悟的必然,也是那些灵性已经有所彰显的人一直勤于追求的。
第五种关系:达到第四种关系并指导众生走向第四、五种关系。此时,我尊重了这个工具可以供我们选择,也清楚的知道这个工具的主人在每个旅游点上应该做点什么和收获什么,那么这个工具和主人可在这样的合作体验中实现前所未有的升化与晋级,仅仅是因为他的觉悟让他不仅尊重了生命的现实、尊重了生命的选择,也尊重了生命长河中生命流转应有的选择。这样的关系中的人,在自己有所尊重的时候,往往会回过头来生出引导他人去尊重这个工具、尊重这个生命的心。而唯有这个状态下的引导,才是全然而深刻、有价值的。前四种关系下的引导,只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热心,却不是真正的助人、引人、度人。【补充说明:只有真正达致者的引导才是真实的。我们无论是读书,还是接受引导,还是听课程,在能够选择的时候,无论我们选择专业的,技术的,还是灵性的,请选择那些真正达到的人所传达的,那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那么现在我们在这里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内在里已经反复的出现着“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的思考与追寻的,或者我们是因为久受此困才到处寻找答案而必然的会在这里阅读着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废话的文字。当如是的时候,我们需要主动的发现,原来我们以前无法操作我们的交通工具,而现在却已经可以了。我们的原来因为无知而缺乏自觉,而这一刻却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而使自己自然的切入到自觉的状态里: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每个人念头、每个选择保持觉知,以“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的标准负起责任,使我们介入的每一件事情达致到最好。
2) 昏睡的缘起
所有的灵魂都是借助各种形态的显现来不断的成长与调整自己,这些形式有石头、土块、水体、植物、动物(各类动、植物本身也有一个从初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过程)等多种形态。最后都期望能够有机会借助于人的肉身进行修行,因为只有借助于人体的修行才能进化到生命更高的层面上,这是一个必然的经历,也是一个灵魂具有了人的肉身后的优越与特殊境遇。
昏睡的出现,或者说灵魂对某些东西的体验则缘起于灵魂的某个渴望,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某个念头、想法。佛家有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其实所说即是这个缘由,即一个灵魂在体验某个经历时对某个未曾经历的体验产生了向往、好奇时,来生他一定会选择要经历这个体验。
举例:当一个人给路边的乞丐施舍时如果突然想到“他拿到钱的那一刻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有了这个念头的种子,那么这个灵魂在来世一定会想办法去经历这种体验,也许还会把这个体验反复多次,因为之前他在进行这个被施予的体验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很多人给自己的施舍,却一直没有体会到当别人给自己施舍时自己期望有的那个感受的收获,直到他真实的感受并明白了被人施予时种种的感觉原来如此,当这个收获和体验不再有任何的新鲜感、收获感、体验感的时候,这个乞丐的乞讨生涯即可告以结束(前提是乞讨的整个过程中其实有了收获的觉知,否则可能会来世继续乞讨,直到乞讨的感受全然的明白)。向深处细说一下:乞讨经验全然获得之后灵魂的去向值得更深的考虑,最好的出路晋级成为更高层面的生命体验的体验者,即结束在这个世界继续反复的所谓轮回的体验,但极少有人会进入这个境地。绝大多数人注定会成为来世其他经验继续的体验者,因为当你在成为乞丐的时候、在体验乞丐经历的时候,还会生出更多的心念成为来世继续体验的缘起,绝难有人在乞讨的时候能够安安心心、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完成行乞大业,而不生出任何其他想法与念头,如果真的在乞讨过程能够在这样的状态里,这个人彼时已然近佛。我们必须警惕的明白,那个念头是生命真正的因。(这个随后还会谈,我们慢慢去理解。)修行,就是在完成原来好奇念头牵引的任务的同时,伴随着灵性不断的上升,慢慢的戒除这些可能引发再次生命回转的念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所有的修行体系中一直在强调要人们最后达到无念、无住、无欲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让每个人生命在成长自己的时候,莫再为自己生命的反复折腾留下理由,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一世,即想办法进入只要尽力、不要追求,只管耕耘、不问结果,只是了缘、不问因果的状态中,全力完成前世的诸多因,使自己的生命形式越来越简单才是真正的活着。
而这些体验,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则会如第一部分中所述的前三种情况一样,借工具来了,但自己是缺乏这种主动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只会随着大流被一个个的因无限次牵动、无数次的经验,无数次的来回,甚至会在不同事件的经历中体验同一种收获,就如多次翻开多个作者写作的同一类书籍时我们一定会看到太多重复的内容一样。如果此时,我们的灵魂突然明白,我的这些经历和体验是为了扔掉这些,是为了得到那些,并且最终是让自己不再有那个因的存在,那么这个灵魂的成长完全可以跳出原有的混沌,而进入加速成长、加速晋级之中,从而进入快车道当中,使自己在很快的经历中迅速达致圆满,从而可以自主决定今生之后往生更高的生命层次的成长方向,而不再回到五浊恶世反复磨砺与受苦。而这也是很多人一直期望的,即无论我们知晓与否,来到世上是必须的。在这个必须背后我们有没有一种可能尽早、尽快的结束这些过程,使自己内在某个隐隐的渴望早日实现。
这个目标从上面的文字中已经阐明,在完成当下生命的体验之时,一个人需要很本份的抛开所有的判断、标准,全力以赴去达到工作的最高要求,融洽的和家人共处,和社会共处,和自然共处!即无论你在从事什么,工程师、艺术者、公务员、小企业主、乞丐、妓女......安心于此,认真去做,那个修行就在你行为的每个地方,尤其是当你能够准确的觉知到你在哪里、你在干嘛、应该干嘛的时候,你的修行就会突飞猛进!如果你在那个状态里又能够随时觉知到自己的心念,这个突飞猛进还会加速!如果还可以感知到自己意识的位置并不断引领意识上升,那么今生在短时间内成道入圣就是必然!
3) 若不昏睡,灵魂历世到底要获取什么?扔掉什么?
对这个问题,无论我们是不是能够认可到我们的灵魂,我们都可以静一下心,然后慢慢回味和提炼一下:
A部提炼:
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非常愿意去享有、拥有、向往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状态的时候我们身边的人也同样感觉到了享受、向往的引导;
什么样的行为是我们实施后自我感觉都舒服而别人也感觉非常舒服的;
什么样的语言是说者轻松惬意,听者感觉享受自然的;
什么样的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我们一身处其中即十分放松而更愿意付出与共建的;
什么样的人是我们愿意主动去接近的且乐享其间的;
……
B部提炼:
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回避、厌弃、难受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状态的时候我们身边的人也同样会有回避、厌弃、难受的感觉;
什么样的行为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感觉到难受而别人同样感觉难受的;
什么样的语言是我们一听即会关闭我们的听力的;
什么样的环境是让我们倍感不适甚或会生出远离之心的;
那些人神共愤的人有什么样的状态从而引致这种结果;
……
相信在看上面的问题时,一个觉者的内在里会有一种深切而真实的体验:当看A部的描述时,我们的内在会越来越柔软、舒适、放松、畅开,甚至在读到后来的时候会感受到内在能量的轻轻的流动。但与之相对的是,在看B部提炼的时候,我们的内在会越来越坚硬、难受、紧张、封闭,甚至读到后来的时候会感受到内在能量的凝固、紧缩、冷滞,同时也会自然的产生远离这些描述的想法。这样的体验不是个体化的,而是生命共性化的。
通过对这样的现象的观察与反思、对类似问题的思考与提炼,也会本能的确定,我们追求的,也是别人追求的,我们喜欢的同样也是别人喜欢的。人类无论去追求财富,还是追求权势,或者去旅游,去接近某一个自己感觉舒适的人或者机构,去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去喜欢一副美术作品,或者进入某种自己的爱好,或者与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内在目标就是为了达到这个。但在操作过程中,本来物随心转的体验,却不小心变成了心随物转的被动,因为一个没有意识的专注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陷阱,在那个瞬间也就马上会成为引致人进入昏睡的切口。
所以,如果把上面各种问题的答案往一起归拢、提炼出来,就会明确:每个灵魂都是从原有的孤立、静态、机械、冷漠、孤独、封闭、无助、自私、生硬(即B部)开始修行和成长,通过反复的体验、经历,最后逐步学会共处、互助、动态、友情、亲情、热情、阳光、开放、助人、自信、温柔、内敛(即A部),最后能够学会真正的对天地万物所有存在的“爱”(即A部终极)。这是所有灵魂终极需要、渴望达成的目标。而且灵魂接受前进,不接受后退,所以靠近B部,或者B部的行为越多,人们甚至整个自然越排斥我们是必然的结果,痛苦自然而生,难受自然加巨;而靠近A部,或者A部的行为越多,我们的人际空间的和谐、与整个自然的和谐则是必然的结果,欢喜自然而生,舒适自然加倍。而反过来,如果我们的行为贴近B部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内在里的那份冷涩、坚硬就会马上出现,我们也会立刻感觉到一种极度的不舒服,这样的不舒服的感觉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警觉,而不是自己掉进这个不舒服里去抱怨这个世界。而当行为贴近A部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内在里的那份自然、温馨也就自然的出现,我们也会立刻感觉到一种极度的适意,这样的适意的感觉同样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警觉,而不是处在这个适意里久久的忘了前行的路。生命的觉知、时时的觉察,应该成为我们的本份。而当我们能够持续稳定的安住在A部的状态里时,还会发生持续的更为精细化的凝炼与成长,待达到一个连A部分状态都忘却的程度时,你在世间即被称为上帝、佛、菩萨、圣母、耶酥、真主、真如、真一法境、空性、如来……此时,我们马上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即我们的痛苦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引发灵性停滞或者后退的,所有这样的行为一定会同时或者随后形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停滞越久痛苦越久,而后退越远痛苦越深,这便是最痛苦最简单的灵性的定义。顺之,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因为我的行为是引发灵性上升和晋级的,所有这样的行为一定会同时或者随后形成不同程度的快乐,上升越多快乐载越多,而上升越快快乐越深。最深的喜乐则是表面平静而内在里狂喜的状态。
这样的判断,加上与这个判断相应的自我管理过程就是一个灵魂整体学习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伴随着宇宙生命的演化而很漫长很漫长,如果能够提前生出这个意识主动的切入,也可以变得当世即可成真。所以佛修来世、道讲今生等都是有其深刻的道理,更都是对生命如真的尊重。
【A、B部的状态,并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区别,我们只是基于对生命状态的尊重,基于对生命成长期望的尊重,所以对于越来越出离于B部的状态而趋向于A部的生命来讲,他所处的当时的境地便是最好的,他所已经跨越过的是历史也必是最合理的,而更好的则在他即将经历且还没有经历到部分里,因为伴随灵魂成长的那个快感,只会越来越深邃。所以,并非B部一定不好,A部一定比B部好,博文并不做如是分。但只尊重灵魂进化的方向,作如是引用。】
4) 生命如何逃离这昏睡
逃离这昏睡,其实就是如何找到生命应有的存在、进化的感觉,而不是被宿命、命运、业力强行推动朝着自己无从知晓的地方滑过去,也就是在这样的成长与修炼过程中,如何主动;再浅层的理解,即什么样的行为与选择可以使能够我们慢慢的走出B部,而逐步的切入到A部的状态,并最终能够达致呢。答案只有一个:行圣人行、言圣人言(即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变化成为我们实际的行动,是指在现实中生活中先需要警觉那些不自觉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以自己的标准与要求为中心、以自己的认知为中心、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以自己的喜乐为中心”的现象,即一切“感官欲乐”的现象,在发现的时候对此叫停,并且迅速转向“以社会整体的需要为中心”,甚至是转向“以宇宙整体的需要为中心”去调整自己、变化自己、转变自己、升华自己,使自己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而能够与身边的人(尤其是家人)、事、物、环境共处、共融、共成长,从而使自己先慢慢的进入谦和、谦卑、自觉、尊重、接纳的初步状态,并进而能够多爱惜、珍惜每份缘分,然后再升华到不需要过多的自我意识校正,即能够时时在就在这种状态中,这便完成了另一种真正的升华。到此时,你意识中的种子不再升起,至少不再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升起,心中全是平和、自然与轻松,那么这个世间的一切在此时已经是清澈、明亮、空觉的天堂,而你也自然有机会进入到更高的生命空间去体会更有意境的生命状态,并持续的进化下去。因为你已经具备了、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就那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这就是一条路,是我们的灵性上升的路,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并且在每个阶段都能够自然、平静且没有任何期望回报心的做到,我们就是在切实的修行我们自己,因为那是灵魂真正渴望的,在那个时候我们也会真实的感受到因这个状态的存在而使自己的生命感受到的踏实、平稳与安定。
在《士兵突击》中,我们会嫌弃许三多的笨拙却总是在其成长中受到很多意外的启示,我们可能会觉得成才聪明却总是在其成长中产生出较多的否定。这同样是灵性成长的渴望,因为许三多的那个笨拙及不问任何结果的努力与付出,使我们不由的对那个从“一根救命稻草”到“一棵参天大树”的变化产生必然的认同,这便是灵魂在这部影片中的成长的共鸣。所以这样一部没有一个女人介入、没有任何爱情因素在内的全部由男人演绎的影片获得那样多的认同。而这个事实不是个别人的认同,是几乎全覆盖式的认同。包括《武林外传》这个轻戏剧,也在很大程度上暗合着人们灵性的这种宿求。回顾这个现象,再看我们自己的成长,就有更多值得提炼的东西。过去我的博客中反复提过,“喜欢就是同频共振”,指同一频率状态的人、事、物更容易构成一种共鸣而相互陪伴、相互影响,即老话所传的“龙交龙,凤龙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而这其实是一种人们成长中的惰性,使得人们习惯于与自己同频的人、事、物共处,以得一时之舒适。之所以说是一时之舒适,就是因为这样的舒适会形成我们的驻足,更容易形成我们的误区。这个驻足与误区如果我们有常识,则可以通过这个驻足与误区实现我们自己的反观,即我们观察我们与什么样的人、事、物共处,一方面也可以观察出我们现在的境地的水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们经由此形成我们自己成长的警示,即如果我们与猫猫狗狗争论、计较,也就注明了我们这个时候的境地只是在猫猫狗狗的层次上,而如果我们与一个神仙共融,那么我们的层次也必趋向于神仙的方向。这样提仅仅是由于人的灵性不应该停留在任何一个水平上,任何的驻留都是不合适的,除非你已经达到了最本源的那个中。即灵性成长必是趋向于高频引导状态,而跳离低频影响状态的,是故我们平时对于喜欢什么、想亲近什么的警醒,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我们对于自己灵性的成长是否在持续快速进行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而处于这样的灵性成长状态的人,必是时时有新鲜感、天天有新变化、年年有新进步,而这些成长所带来的内、外部的变化甚至自己都能够清晰的感知。那种“三十年如一日而一成不变”的生活,最终带来的并不是生命的淡定、成长与喜悦,却往往会与失意、狂躁、无奈相联接。甚至缺乏灵性成长,或者灵性成长不匹配,或者灵性成长不同步的朋友、家人、伙伴,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会生出罅隙,这不是我们不忠诚于友谊、不忠实于家人,而是灵性成长的渴望不能共振的必然。那种“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提法,其实是那些低频的又不理解灵性成长的人的物化式的定义,贻害了很多人,也使很多人应有的灵性成长受污,是需要警惕的。
再回顾一个现象:人类社会中人人都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愿望,就是期望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这个幸福美满的描述在说出口的时候,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往往会感觉到空洞,好象是说不清楚的。常规人们能够描述的幸福美满往往会指向一个家,一套房子,一点储蓄,爱人相守,家人平安等等,但在描述的同时,会立即感觉到其实不仅仅如此,总有什么内容是应该说却没有说出来的。那么这个幸福美满的内涵,其实就是灵性的上升。如果有灵性的上升,即使苦,即使吃糠咽菜,相伴也是快乐的。但如果没有灵性的上升,别墅豪宅也只是一个装满了物欲的监牢。因是,那种白头偕老如果是基于灵性的互为滋养与成长,便会是必然;但若缺乏灵性共长的前提,那么婚姻、友谊是无法达到长久和谐的,那样的夫妻必是苦夫妻,那样的友谊也必是和面而不合心的。因为我们的灵魂太渴望成长、进化与对圆融的追求了。
到此时,阅者心中会有一个问号形成:说了这样多,我知道我的灵性应该是上升的。但我如何知道我现在的行为选择是有助于灵性上升的,还是无助灵性上升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们心中:我们所有的选择、行为、想法是否合于灵性的判断,不需要有人来教,是每个人天生已经具备的,是一直存在的,这就是我也给人们反复提到的,你足够强大,强大到从一开始你便知晓一切、明确一切,从一开始你便已经有了决定一切的所有感知,放下对外界强烈的控制与征服,你的强大就一直在助到你的成长,使你安然与幸福,而这一切完全可以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伴的人、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你自己就在。这个强大如果再细化,就是从感觉来讲,在我们见到一个人、处理一件事、说出一句话之前、之中,我们内在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是不是舒服的基本的感觉,而在处理过程中也会自然的有一个我开不开心的体验,大多数人在同时还能够感觉到对方是不是开心与舒服。借用人们的头脑的习惯,这就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分辨,即如果我们开心且舒服,至少对我们的灵性成长是有些合的;如果还能够使身边的人也开心且舒服,那么这个更是合于灵性成长的;如果还能够使我们所在的环境也能够感觉到一种自然、和谐,那么这个合于灵性的层次则是更高的。这样的状态、分辨,不需要有人来教,当我们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已经具备了,我们只是需要尊重这个具备,而且照此去做 ,而莫被所谓的逻辑推理来困就会越来越有成长的感觉与体验。
人们几千年来一切在分辨何为善、何为恶。而现实中的善恶其实都是缘自于人们利己的定义,即有益于己则为善,而无益于己即为恶。而从上述生命灵性真正成长的内涵的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则需要重新定义与理解善恶:所有助于自己和他人灵性上升的即是善,所有有碍于这个目标达成的即是恶。所以,历世修行,希望所有有情众生注意自己的念头,这是真正的因,他会在各种地方决定和影响你的未来、你的来世。佛家云: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其实本质上不是做,而是念头起时内里已种下了因。人们行为所形成的,那已经是业相。
5) 主动上升自己灵性的通道
如上所述,需要多阅读几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家明理、明事,并且对我们的行为会有一定的指导,而更多的还是引导大家如何安心于当前已经有的角色、身份、职位,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的去行为,从而配合灵性的需求来提升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人们“大隐隐于朝”的心理状态的,也使安心的人们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历经一生的默默无闻使自己灵性的资粮储备丰厚。
而在这个过程,相信大家读的次数越多,越会生出一种感觉:好像很被动,并且有点即使有劲也不知道如何去使的可能。是的,如果我们依着生命的选择慢慢的向前走,必然能够达致此生能够达致的水平,来生或者可以更高的起点上直接启动我们的升华历程。但慢慢的一思量,此生我们生命的达到水平越高,是不是对来生更高的生命起点也会有一些帮助或者决定性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此生的境地,一定会成为来生更高起点的缘由。如果此生直接达致生命的最高处了,我们连来生都可以跳出来,而直接在生命的另一个高层非物理层面上升华我们自己了。所以需要找一下,有没有一种更直接与简洁的手法,使我们有点可以使劲的地方呢。
细寻自古以来成道者的足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出家、坐禅、念经、打坐、游历、拜山、信仰、拜师、进香、嗑头、礼拜等等都可以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形式,但于此处实现生命突破的仍然是少数。在过去的博文中,我也提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生命成长的内容只在一处,即能量(这个在随后的博文中会更深的谈到),这个能量包括生命之气(即流动的潜质性能量),更包括了灵魂升华需要的福德(即在向外界不断付出过程中消业增慧的功德),而生成能量、储备能量,这就是生命整体内容是否丰富的基础判断。生命的目标则是在这些能量具足的情况下,支撑自己的意识不断的上升并实现跳跃式的突破,即走出睡眠、醒来的状态,进入之前所述的第三意识境醒觉,最后突破第三意识境而进入虚空境(最后的境地是粉碎虚空,那便是更深至极的)。也就是那些形式如果不能直指这个目标的话,则一切就会成为一种桎酷与表演,甚至是一种戏弄。而如果生命的成长是指向这个目标的,那么各种形式与内容都值得参考、借鉴、应用,这便是这个快速、主动的思考的理由。
这里需要重新说一下艺术的最初形成。现在的艺术具形式多,而达致艺术境的少。加上一些所谓业内大腕所形成的天花板式的操控与压制,使得艺术本身的价值、应用早就跳出了艺术的内涵而沦为名利的工具。艺术最早并不是艺术,而是成道者为了多一种渠道向其门徒或者其他求道者以一个展示、引导,而在得道状态下进行的反向呈现,即通过一个书法、一个动作、一件饰品等,尤其是一个动作,在整体心场打开的状态下,使那个观到的门徒在那一瞬间形成领悟,或者是在看到这个作品的某一个心境下形成领悟。这是真正的艺术最早的形式,因为有这个领悟形成的前提,所以才值得更多求道者去膜拜、瞻仰、拜祭。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品应该是那些悟道者、成道者带着某种神秘的赋予而形成的,绝不是某一个人闭门深虑所得的。【当然后来对此的模仿者会把同一类作品的形成、同一模样作品的形成当成艺术,这便是艺术的堕落,即艺术会堕落为技术,甚至还有可能被标准化、规范化、流水线化,这已经早与艺术无关了。但基于同频共振的需要,依然有人会把这个当成艺术品去用、去欣赏,只是某一个层次上的展现而已。】
顺着这个思路,后来人们在探道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发现其实生命的很多个时刻的动作、行为、状态是可以引致人们灵性的上升与突破的。这些动作、行为、状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体验、验证,随后便形成了所谓的门派、教论、宗门,之后就有了人们看到的宗教。我们向前去寻找那个最早探索成道者状态的路,就会发现,人们的所有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追求当中,其实就暗含着切进道中的理。例如人们欣赏音乐的时候、闻到某些淡淡的香味的时候、接触到一段精美绝伦的文字的时候、欣赏一段彻心入肺的歌舞的时候、看到真正的插花之技的时候、看到一个真正的剑客展示其剑技的时候、欣赏一个深得茶理之人慢研细磨精心泡制茶水的时候、突然进入那种心无旁物的跑步状态的时候、突然受到某种惊吓的时候、和一个水平高深的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因为与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情或物在一起而完全进入忘我状态的时候、练习同一个动作而达到全身真正放松的状态的时候等等都可以引致人在那个时候的突然开悟,所以现在全世界各处就有不同的流行的修行方法,包括花道、香道、剑道、箭道、茶道、武道、无为道、棋道、琴道等等,只是这些在我们身边更多的变成了插花技术、香道师、跆拳道等,这是一种下滑,但如果要学这些的朋友,请提醒自己,由初步的技术而向后探寻那个真正生命的突破才是学习的最终去处,而不是掌握一门技术仅仅用来挣点手艺钱。
再向深处做一个延伸:您现在所做的工作,无论是朝九晚五的上班,还是五加二式的学生时代,既然已经注定要一年一年的做下去,既然2015年、2020年、2050年及更远的时间一定会到来,我们也一定会经历那样多的时间成为我们生命的回忆,那么就把现在的工作、生活、学习当成一种修行,即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同时加一个灵性成长的关注。这其中,我们可以如上面谈到的这些富含艺术气息的融入有助于灵性成长一样有一项爱好,从而有助于灵性的成长,尤其是当我们的工作我们还没有产生所谓的爱的感觉的时候,爱好还可以增强我们把工作干好的信心。我们也可以没有爱好,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这些日常必有的行为、通道、存在,更应该成为我们成就自己的机缘。成道者可以把某一件作品当成道理的传达媒介,那么我们经由我们工作全身心投入及成长灵性目标的引导,也自然的可以使我们看似普通的工作、生活、学习多出来一份更深的意味,即把修行融入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使生命的每一步都指向灵性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上去,那么这个看似平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就会在那个当下生出来一份悠悠的定境,而这个定境必然会加速一个人对生命终极状态的领悟。
特别说明:当前人们对修行二字有些类似迷信误解的时候,我也不太主张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太过于进入某种一定让人引起误会的刻意化状态中,例如在家中坚持打坐、念经、烧香等的行为会搞得家人很紧张、很不舒服,甚至生出一种厌烦情绪(这其实是增加了家人生命轮回的理由,使得家人如果想心生修行还得跨过这一层障碍才有可能,这便是一种恶缘),生怕你某一日会遁入空门,也会使你自己与社会的相处变得很怪异甚至受到社会的排斥,其实这个状态极不利于灵性的成长。因为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利生重命众欢心、全民共唱灵性歌。那是一副其乐融融的快乐景象、和谐景象。
愿大家能够常警觉,起善念、施善行、助修行、助众生修行,并且对此能够常自护念。此为一个人借肉身历世的根本,谨此谨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