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澜海源创

教育培训在线课程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自然而生之生命 11、放下抱怨的所有习性—是GOD就足够了

2021-12-31 19:44

世间的事情,在你没有达到真正的开悟之前,人们的意识永远是陷在二元论的状态下,对错、高低、上下、长短、音声、内外等等。在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2013-12-30 14:33:58)
世间的事情,在你没有达到真正的开悟之前,人们的意识永远是陷在二元论的状态下,对错、高低、上下、长短、音声、内外等等。在抱怨这件事情上,god和dog是一种意识上的对立,这种对立转化到行为上,尊敬了就是god,但不尊敬了就变成了dog。接触很多的基督教的朋友,他们的眼中只有god,却很少生起dog的心。其他穆斯林朋友亦是如此,眼里只有真主,却没有dog的状态。
在过去的咨询中,甚至平时听听人们的聊天,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内容是抱怨这个现象,相信作为阅者的你,也经历过。抱怨的情况可以解析为愤怒 委屈,愤怒是由己及人的,是向外的;而委屈则是由己向己的,是向内的。如果略作回顾,提炼一下我们曾听到过的抱怨,曾输出过的抱怨,是否还能够对抱怨的内容、对象有一些印象呢?在现实未作解析的日子里,如果仅仅处在这些事情当中,很难意识到这个现象,而今天我们把这个现象提出来,单独的进行一个认真的分析,以使看到的人能够自己有一个意识上的觉察。因为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无论是向外的愤怒,还是向内的委屈,我们都不太喜欢这两种状态,因为太消耗我们的能量,却几乎没有多少正向的产出。我们寻找愤怒的缘起,寻找那个委屈的缘起,简单的略作思考,去除正义的包装,就会发现我们抱怨的内容都很统一,无非是自己付出了什么而别人不理解之类的。而我们抱怨的对象也很统一,那就是我们抱怨的那个对象一定是接受了我们付出的那些人。
抱怨的情绪其实就在这个对立的二元论当中,也就是我们的god情绪。我们把谁当god那样对待,我们必会对谁生起诸多的愤怒与委屈,而我们很少对我们没有付出过什么的人有愤怒、委屈。我们业已明确发生与发出来的愤怒、委屈都是指向于那些我们有过付出、有过关心、有过照顾的人,而不是其他的人,这样的行为,在很多人称之为“爱”。为什么我们会对我们“爱”的人有这样多我们自己并不喜欢的情绪呢?
一方面或者我们从来没有付出过,我们懂得付出的道理,却很少实践那个付出。就像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家务,一旦他做了点家务的时候,就会非常在意大家是不是看到他做什么了,如果从头到尾居然没有人说到他做了家务的事情,他要么会直接告诉家人他做家务了,要么从此在做家务上产生极大的仇视心理。因为付出太少,所以一旦有点付出的时候,我们便很在意这个付出的回报、回应。我们很在意这个回报怕别人不知道,我们很担心我们的爱会石沉大海。于是我们总是要找到那个付出存在的证据,我们也总是要看到这个付出应该有的感觉。但是遗憾的是,这个证据、回应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看不到的。有的时候看不到是因为中国人的含蓄不善于有这样的表示,有的时候看不到则是因为也许别人表示的形式并不是你所期望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很小就经常做家务,甚至是他一天不做家务,家里就会揭不开锅、就会乱得无从下脚的时候,这个孩子从来不会告诉他人他做家务了,也不会在意别人是不是知道他做家务,他只会本份的把家务做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极致。所以,无论哪种情况,我们因为没有看到总是会感觉到失落、不满。表现出来通常就是愤怒、委屈。当这样的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所面对与付出的那个god,即变成了dog。
如此,我们便突然知道,原来我们的付出、关心、照顾、爱,是我们内在的一本逻辑的帐,我们在付出一个可以用以交换的东西,而希望换回的是我们需要的。如果这个交换不能够成立,我们就会生出要么我们沾便宜了,要么我们吃亏了的想法。而我们会如真的感觉到,这种情况下的爱,已经不是爱了。这个爱已经被我们大脑里的那种交换强烈的给修饰了,早就不是爱。早就跳出了纯真与自然的状态,所以我们也会自然的明白,这样的付出,因为其内在磁场的不纯净,必然会导致接受他的人也会感觉到不舒服。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当我们想有抱怨的时候,先停一下,看看这个抱怨里无论是愤怒还是委屈,他的内核被包进去的是什么?转个角度,我们会如真的发现,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抱怨在告诉我们自己:是不是我们对他们付出的太少了,少到我们居然如此在意这一点点的付出;是不是我们对别人的付出存在太多的忽略,以至于我们记住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一点点付出,却忽略了别人也同样在付出,或者他们远比我们付出的要多得多,像我们的父母、老师、家人,我们是不是从来没有在意过他们那种默默的耕耘与浸淫无声的大爱(很多人对他们的付出产生意识往往是在这些人离开我们之后,这个意识除了引发过多的悔意,意义真的不大。爱心在活着的状态下,才是真正的爱,而非对着一张相片使劲的上供、进香、磕头);是不是我们在付出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种强烈的对对方的控制,从而把我们的付出当成一种投资而渴望着高回报式的产出;是不是我们在爱对方的时候已经有了强烈的框架式回应需求,使得对方只能在我们能够接受的几种内容、形式上的回应才会有效,而对方做出的其他回应会被我们自然的过滤……
如果这样想的时候,我们会自然的滑入另一个思考当中:我为什么要抱怨?是的,我们有这样一个行为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初衷。但很多人的抱怨的过程中,会把情绪的施放当成全部,却会忘了为什么会生成这个抱怨。静心思考之下,或许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抱怨在很大程度上是期望被抱怨的那个人能够重视我们的存在,重视我们的付出,重视我们曾经的历史。但除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神,否则就像我们自己很难对一个向我们抱怨的人产生更多的共鸣、接纳与重视一样,我们对别人的抱怨同样不可能换回来我们实施抱怨的那个初衷。甚至这样的抱怨说出口的时候,其实不是在愈合需要共鸣的双方,却是在撕裂那本来需要愈合的双方,也就是我们采取的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愈合方式,我们相信这个愈合将只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既然我们的初衷是为了使对方知道我们的存在,知道我们存在的价值,那么一方面是灵性的成长与输出,一方面是持续的不计回报的输出,同时还有知晓对方的需要而做的输出,才会成为彼此更为和谐的基础。毕竟要来的不是爱,贸易的也不是爱。爱在彼此的一种默契中,如果对方没有理解我们的默契,仅仅是因为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抱怨也可以是积极的,但只有在把这个抱怨理解之后。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专注职业素养教育

客服电话:010-82782858

客服邮箱:i@lhservice.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中黎科技园一号楼二层A227-237

澜海源创教育 -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京ICP备08004045号-3 )

Powered by LHedu! X3.5© 2001-2013 Lhservi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