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即使我们不是生在世家、贵族,因为文字的普及,信息的开放,我们能够轻易获得之经典,虽轻易得之,更需正解之,践行之,方得始终……
浏览文章时间满 30 秒,可领取 2 粒 种子
观澜海,品源创,优工作,享生活,欢迎进入澜海源创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成长空间。
文字 | 金叶子 录音 | 金叶子 《三字经》、《弟子规》是儿童国学启蒙书籍之一,常与孩子在睡前枕边读起,读着读着不免对文中内容有所思考,与老师请教,发现其中有很多深意。在此分享于大家,以便与孩子读书时参考。 《三字经》中的开篇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字,大多数人理解为善良的含义,整个句子含义被诠释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而其深意又有一种所指,善即为俱足的、圆满的、充盈的状态。 “性”字形,其树心旁一个生字,深意指由心而生发出的一种力量。 “人之初,性本善”,是指每个婴儿刚刚降生时,由心而生的力量都是一样的充盈俱足、圆通无碍、天真无邪的,对外界的一切也都表现的是行无善恶,事无因果,豁达开心。 “习”字,指文化、风俗、人文约定俗成的习性。 “性相近,习相远” ,受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复杂因素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又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 因此,“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每个生命降临时内心原有的力量都是圆满充盈和俱足而内外无争的。虽然每个人的原生力量是很相近的,但受不同的环境、文化习俗、家风家习熏陶影响之下,最终每个人形成的习气习惯就会大不相同了。 所以后面紧跟着讲到“苟不教,性乃迁”(苟)如果不好好对人进行教化,人的心性会随着环境、潮流而迁移变化,也会失其本性;以及“教之道,贵以专” 道即规律,教化人就要遵循其规律,贵在专注于定向、持续、内外统一,言行统一,言传身教统一的教育落脚点。后面又拿出孟母三迁的典故(“昔孟母,择邻处…”)来举例说明古代为孩子教育而营造教育环境的在意程度。再次说明虽然每个人生下来的心性是俱足的,但一定会受到周围环境与人事物文化习俗影响…… 当理解到这里时,突然觉得这个道理并不是讲给孩子听的,而是说给家长听的、说给老师听的、说给企业社会听的,因为我们构建怎样的家庭,构建怎样的学校,构建怎样的企业社会环境就会影响与教化出怎样的习性来…… 同样在读《弟子规》开篇语中也会有这样的触动…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其中“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萃取于《论语》的第一学而篇中的孔子对弟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内容。其含义是指,人最初要实践的是在家中要做到尊敬长辈,出门在外友善于兄弟朋友;做事要谨慎细心,还要有信念遵循,当达到了对自己、对周边人事物有柔和关爱之状态了,也就是亲近了仁的状态;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间与精力时,再去学习上古经典。这就是孔子初期谈到的学习者应该有的基础就是先实践,先做到。 而有时想想我们好像有些本末倒置,曲解其意,可能会将经典之文背诵的很瓷实,但在真正的践行于身边的人事物时却还未跨入门内。 因此千年来的世家,名门贵族都会为家族的后代留下家风、家训、家规,以示后代能够更好的生活与传承。类似于司马光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而如今即使我们不是生在世家、贵族,因为文字的普及,信息的开放,我们能够轻易获得之经典,虽轻易得之,更需正解之,践行之,方得始终……
* * *
【初学国学者读书顺序参考】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为学者,必有初”:指的是初学者要知道“详训诂,名句读”,即社会要求的道德、礼仪,能熟读。推荐对应《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弟子规》等经典。 “小学终,至四书” 知道了基本的社会规范,再从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去体悟做人和做事的智慧,以志于学,以校其行。 “四书熟,孝经通,始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然后从尚书的典谟、训诰、誓命中看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时事。 接着读五子,既诸子百家中的荀子,杨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最后读诸史,了解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 * * * * * * * * * * * 投一票 其他文章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