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上,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外在的知识技能,更需要让孩子们找到内在自我成长的感觉。 .
。
本来挺好的工作,突然行业发生了巨变,薪水减少、任务增加;
。
本来周末要带孩子去游乐园,结果周五车子坏了,只能去修;
。
在网上买的一款产品,想的挺好,结果一点儿也不好用;
。
。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变数经常会成为人们烦躁焦虑的触发点。
今年的疫情、国际局势的变化……更提高了普通人不良情绪产生的概率。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加以调整和自我提升,不少人就会成为“抱怨机器”,要么自卑,要么用自大来平衡内心。而工作生活可能并不会因为这些负能量的宣泄而有丝毫的改善。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很多朋友的内心,仍然处于“新人”的状态里。
。
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来看看“新人”状态的样子。
战争中,一旦战斗打响,炮火连天、弹网交错……甚至是战友和敌人的肢体横飞。
新兵表现通常是很慌乱的、惊恐的,很多人除了抱着头躲起来,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
而那些经历过多次战斗还能幸存下来的老兵,则往往行动有节奏、进退有秩序。他们也会有伤亡,却不会太影响战斗中自己的心神。
我们通常会说,这是因为新兵的心理素质不好。但它却是生物本能,面对未知和危险的正常生理反应。
所以,在士兵上战场之前才需要进行那边多艰苦的训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巴顿将军作为一名老兵的血泪总结。
而我们在和平年代的社会生活中,看似好像不需要经历如此激烈的适应和成长过程。但就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的复杂程度来看,却不会比战场上低,甚至可能更高。
之所以我们感觉不出来,是因为很多变化都不会产生像战场上那种立刻的生死影响。
孩子心脏出现先天问题的时候,很少有夫妻知道可能是怀孕期间,彼此吵架造成的;
。
一个大订单的流失,可能是因为以前团队中某个隐秘的冲突所带来的;
。
身体出了一个突发状况,也许不会想到是自己特别钟爱吃咸的东西引起的;
。
生活中的“子弹”,总会“飞一会儿”,才能产生影响……
。
因此,我们往往不能明白其中的庞杂与变化,还在靠着自身的本能生活,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的“新人”状态。
。
于是,学生们刚刚走出校园的时候,也会像新兵一样试图找个依靠。
进入社会下意识地依赖父母亲友,找工作依赖学哥学姐的“靠谱”经验,到了职业岗位上依赖领导和同事的包容。
但在社会工作中,需要的是每个人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指向共同目标,相互协作,而不是一个靠着一个地等待喂养。
这时候习惯认识与现实反馈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不适应,又不知如何改善。
如此之下,无意识地依靠习惯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了趋利避害的新套路,很多所谓的“成熟”其实就是这种经验的总结和固化。
这不是一个人自身真正的提升,而是“新人”状态运用的更熟练的表现。
然而,虽说“熟能生巧”,但这种熟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改善活着的质量。读100次一年级,也不会获得读1次五年级的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虽然在物质上富足了起来,但过得依然不开心的根本原因了。
说句扎心,但又很现实的话,新人代表着还没学会融入环境,驾驭事情。
所以,只要我们的状态还是“新人”状态,那就意味我们并没有能力获得真正的幸福美好。
澜海源创多年来一直推动“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的理念,就是为了从学生阶段开始,提前准备,让更多人有机会在校园里,就能快速走过“新人期”。!
。
。
学校不是也在培养吗?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实训实习……没少教啊,为什么还需要再多加一个综合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呢?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素养的培养,跟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的学习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内外关系。
素养的提升是在帮助学生提升社会化水平(成人现状是:多数人拥有有社会化经验,但缺乏社会化水平,如前面提到的,还是新人状态),是在构建人的内在基础结构。
平时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的水平,在战时能否保持和稳定,才是一名士兵综合能力的体现。
不能单纯地只给孩子多准备东西,就期待孩子可以独自在野外生存了。
不然,就会像现在我们经常面对的情况一样,报了好多班,但孩子的状态依然让家长和老师们担心。
起跑线上,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外在的知识技能,更需要让孩子们找到内在自我成长的感觉。
所以,我们的素养项目更多的是在协助学校,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社会化的适应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不论是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各类校园活动中,还是在企业、家庭里,通过梳理和强化关乎社会化成长的场景与引导,形成综合的系统培养体系,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生活的细节中体验素养环境、培养素养状态。
这样,他们才不会在毕业时显得那么手足无措和茫然,而是会去主动适应、融入环境。
更不用在后面的工作生活中饱受“内在柔弱”带来的深刻焦虑中持续煎熬,甚至是扭曲了。
我们衷心地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能开心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自如驾驭自己的人生!
谢谢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