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素养体现是无处不在的,它的培养也同样是无处不在的。有意识,更系统的素养培养,才能够提升素养培养的效果、持久稳定度,真正实现人的成长升级。
上次我们谈到了职业素养是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其培养需要全息、长期、循序渐进地进行。除了在学校,家庭同样也是素养培养核心场所,因为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具影响力的老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位老师在十一长假与孩子互动的心得,看看家庭素养教育方式方法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伴随着十一小长假,相信很多家长都利用这个假期和孩子很好的相处和陪伴,或是出去旅游,或是走亲访友,或是在家放松,都很好地享受了这8天的假期。突然间我们发现,好像和孩子一起相处,最大的成本和瓶颈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特别是孩子上学之后,家长的工作也随之进入另一个上升期,各自的时间轨迹更加的平行独立,再加上不定期的加班,以及孩子的课后作业和补习班等影响,以至于每天家长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整体趋势上变得逐渐有限。而我们不能总指望等一个小长假的契机来加深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于是我们从小长假出发,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有限时间内,更有效的与孩子互动交流,引导孩子的成长?
在这里结合作者自己的经验,推荐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下棋。特别是围棋、象棋、五子棋等,这种有国际或国家公认段位考级的棋类,因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正式的棋,而不是桌游。而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一处不同,就是前者多智慧,后者多娱乐。
而关于棋(特别是围棋),其实从中国古代起,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第一、相传围棋是上古尧帝为了教育自己儿子,想出来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19*19的361天数,天元居中,配8个星位,黑子白字取象阴阳,寓天地奥妙与这小小一张棋盘之上。而自尧起,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用围棋对国家管理者进行教育的记录;
第二、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樵夫进山砍柴,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老人家教这个樵夫下围棋,樵夫一边下棋一边领悟其中的智慧。身边的树叶绿了、黄了、落了,又绿了、黄了、落了,樵夫完全融入其中而毫无察觉。最后一子落定,老人家起身看了看樵夫,一语不发离去,樵夫下山发现这一盘棋下完,世间已过了几十年,猛然醒悟老人家是通过下棋点化了他;
第三、我们上小学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弈秋》,讲的是两个学生一起学弈,最后学习的结果截然不同,最后的结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棋,特别是正式的棋类,从古代起就是育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在今天,我们也一样可以拿来借鉴和使用。特别是家长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如何能在很有限的时间内,不依赖通过语言的方式(通常我们发现,和孩子语言的沟通其实并不高效),快速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态,并很好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成长?我们和孩子都一起关上电视,放下手里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安安静静的利用30分钟一起下一盘或两三盘棋,不啻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这里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我自己使用的更多是五子棋),抛砖引玉,供参考。
我会要孩子从摆放棋盒的地方连同棋盘一起,自己摆放到桌子上,展开棋盘,放好棋盒,打开棋盖,自己做好下棋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做事,另一个是在长辈面前,自己是晚辈要养成勤动手的习惯。
2、我自己是平心静气认真投入,还是心浮气躁的随手乱下;
3、我自己是每次只从棋盒食指中指取一个棋子,还是随手抓起几个棋子随意晃动把玩;
4、我自己是下棋无悔一子落定举手无回,还是下完之后犹豫后悔随意悔棋,或者随意试棋更换位置;
5、我自己是一只手下棋另一只手平放膝盖,还是随意乱摸抓痒;
6、我自己是下棋过程中一言不语专注安静,还是絮絮叨叨说东说西。
为什么我会这样要求自己呢?因为下棋和孩子的位置刚好是镜面效应,我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仿效,因为孩子会非常认真的观察并模仿。我们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学;我们做的不好,孩子也会很自然的“复印”我们的状态,也就是言传不如身教。
而在整个下棋过程中,我虽然也会关注孩子下棋的技术水平,但是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下棋中的那个状态:
如果我发现孩子一开始的状态和我前面的状态一致,那说明孩子自己的状态就很好,如果我发现孩子的状态和我后面的状态很像,那一定是我没做到位,立刻自我校正。而只要我快速调整自己,差不多两局棋之后,即使我们不说什么,就是保持自己该有的状态,孩子也会慢慢的察觉到自己的不对劲,并逐渐调整进入好的那个状态中。
而在整个下棋过程中,我虽然也会关注孩子下棋的技术水平,但是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下棋中的那个状态:
4、孩子下棋是眼神专注不离棋盘,还是东看西看左顾右盼;
基本上,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我们能够认真观察,这样下完一两局棋之后,我们已经几乎能判定孩子当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态了,如果孩子下棋的状态很好,那在学校的表现也会非常稳定,反之亦然。
如果孩子在那个很静定的状态中,我们继续帮助孩子保持就好。
如果孩子显现的比较躁动,那我们就通过下棋,和自己的镜面效应,引导孩子慢慢沉下来静下来,而这个状态孩子保持住了,也会自然带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只要这个状态在,孩子的学习生活质量都会有很好的保障,而且是更高效的自我驱动,并非家长和老师的外力促进。
无论孩子下棋状态如何,最后我肯定是要孩子自己收拾棋子,收拾棋盒,折叠好棋盘,然后认真搬回原来摆放的位置。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孩子不小心,或者力度不够,棋盒没端住,棋子哗啦地撒了一地。这种情况我会让孩子自己耐心把棋子捡起来,或者我适当参与和孩子一起收拾整理,但最终还是要孩子完成放回原位的操作。慢慢形成“收尾如开始”、“做事有始终”的习惯。
复盘是一个好习惯,据说当年李昌镐拜师曹薰铉门下,一年下棋不超过10盘,更多的时间都是的反复复盘。
每次都收拾完后,我会和孩子一起适当复盘,复盘主要围绕两个维度:棋艺和棋品
如果棋艺高,但是棋品不到位,如盛气凌人、洋洋得意、虽然赢了,但是对手不会尊重;
如果棋品有了,但是棋艺不行,别人也不会佩服,甚至不太想一起玩;
只有棋艺和棋品都到位了,别人才会由衷的愿意和你下棋,并由衷的尊重和佩服。
每次复盘,我都会结合这次下棋的状态,围绕这个主旨潜移默化的引导。
综上所述,如果您希望在每天有限时间内,更高效的和孩子互动,那么用上半个小时,关闭所有的电子设备,一起下一局或是几局棋(围棋象棋的时间比较长,五子棋相对短一些),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帮助您和孩子很好的增强亲子关系,并帮助您快速洞察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我们的父辈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和姥爷这代人,应该都是棋类高手,要知道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游戏,更多的娱乐就是象棋等,所以让孩子多和老人下棋,也是一种很好的增强两代人关系的方式。基本上我了解到,身边的孩子想向姥爷或者爷爷学习下棋的时候,老人们都开心的不亦乐乎,迫不及待的去摆棋盘了。
而最终我们的落脚点,是通过下棋这种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洞察并调整孩子的状态,引导孩子更稳定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而到最后我们可能发现,这个过程中,其实最终调整的不是孩子,却恰恰是我们自己。(建议您看看电影《功夫熊猫》,在挑选神龙大侠比赛前一刻,乌龟大师和师父说了一句话,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去体会品味)
其实,不论是下棋,还是其他跟孩子一起的活动,例如剪纸、绘画、乐高等等,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跟孩子互动,因为素养的养成是方方面面的、全过程的,就像文章提到的观察孩子的状态,就能基本知道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同样,如果学校也是这样的引导训练并达到稳定效果的,孩子也能将这样的力量带回家。对家庭文化的建设也是极为有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