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21期《尊重原著,尊重成长》

查看简介 >>
2023年3月16日
抱歉,购买后或成为VIP会员可以观看,如果您已购买或是VIP,请点击登录再观看!

购买课程 开通VIP会员

33 人在学

手机版扫码

扫码访问手机版

关注 982856人气|30粉丝

详情

章节

聊天

问答

笔记

更多

博文简要

我们看到太多的“经典”被翻译成现代的文字来销售,一方面是人们总以为这些典籍看不懂,一方面是觉得文言文不好读。甚至很多时候人们在读原著之前还喜欢先看看某些论坛、讲坛上的专家讲解,再去读。孰不知,此种情况下的典籍早非典籍,而成为了一种“先入为主”的错导,结果是三国不再是三国,论语也不再是论语。唯读原著,才是根本。毕竟我们从典籍中要学的,不是现代人翻译的那个意思,而是老祖先们探索、生发于天地间而提炼出那份生命真谛。

本期话题

1.阅读此博文时,我感觉与自己有关联的部分是什么?或者阅读此博文时,我心中有没有想解决的问题?
2.相关博文提及的内容,我是否有我自己的困惑或想要了解的内容?
3.关于读典籍,我们先体会一下自己读书前的那个发心是什么?在意读不读得懂,喜不喜欢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内在动机?
4.“唯读原著,才是根本。毕竟我们从典籍中要学的,不是现代人翻译的那个意思,而是老祖先们探索、生发于天地间而提炼出那份生命真谛。”可以接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分享我们在哪里原著中悟到了哪些真谛?
5.《尊重原著,尊重成长》从读原著的体验中,我们又如何理解尊重成长?

嘉宾发言精选摘录

1.人一生大概要读2000本,会面临选择哪些书的问题。博文中有推荐书目。我会把这些典籍类的书先找来读。其次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会听从老师的推荐读《大家小书》,也推荐大家读。是民国以来专家学者所著,我可以感受到这些大家有国学底蕴与留学经历,比现代人眼界更广阔。第三,阅读的过程中,反复读。

我们在读博文中也有体会。你刚开始第一个月接触与十年后再看,自己收获与认知是有变化的。反过来证明,我们内在的框架与框架后的境地会决定我们对世界信息吸收的完整性。原来肯定是有些支离破碎的收信息,改变这个就是反复读。弱化我们的框架。
2.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经过时间洗礼,传习久远,文字精美,内涵深刻。就像种子一样,我们看不见花、枝干,但就是种在那里,会生长,会在我们生命里扎根,与我们的生命联接。文章不再只是文章,是与我们联接的。我个人喜欢诗词,少年时因为对韵律,字词而喜爱。现在50岁多,发现滋养我许多。

前段时间与朋友分享生命历程,看到他画的生命曲线,曲曲折折有好有坏,看着看着感受像山峰山谷,我想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原以为在写景,现在悟道在写生命,生命中的日出日暮,收到生命的礼物。

去年看黄鹤楼,别人劝景点而已,而因为自己心心念,登楼后在最高一层发现“芳草萋萋”不在,依然感受到“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气势开阔和。那一刻,生命被滋养。
3.现在就是连贯性读论语、博文。这两本没有设定“读完了”一说。自己是在读博文中生在了这个念头。诸子百家的书都应如此。以长期读下去的习惯考虑。不以“读过”“读完”“读懂”而设定里程碑,因为越读越觉得还有很多不懂,不敢评,不敢定义读懂。

朗读,出声入脑入心。读得过程中,心很安静。不断读博文的过程中也少了些,看懂了的激动。安心,踏实之外,再回看某些事时,会显得更通透。以前是没有意识自己在做什么事。现在是通透了一些,很快回到事情本身上。

因着第二点,发现看古文类的书籍,有种莫名欢喜感,发现宝藏感。以前看列子欲飞没理解,现在通过这个文字体会到阴阳互换,爱之极亲,困惑时又可以六亲不认,两种极端。对自身有指导,有亲切感。再看国外讲意识流的书籍,有些东西就好像可以看懂一些了。懂是指通过它看到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行为的模式。看一段就发现自己没做到呀,再看还是没有做到。以成长角度,看自己没做到,会发呆于此。长期看一类书,可以协作我看其他书籍。
4.我们现在的状态类似肉夹馍。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那个轮廓,是外膜。而中间的这部分,大家吃得很使劲的部分,西学中用。还有另外一层,就是基因在内,我们发出呐喊疑惑的部分。是零碎的,看家学,看家庭,每个人的状态。所以,这导致我们没有对中华传统没有断。

举例,单位一同事看病发现每个部门是分隔开的,是割裂的。而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回应他,不要多想。这个事不是一下子能好的,不是一下子会好,不是一下子造成。是要时间的。并举了自己曾经受伤的例子,四年之后手才恢复。这个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我们自己文化的底子在,我们也承认受到西方的影响。
5.发现文章中有真谛、真理、真义、真髓等词,我们要探索生命的真义等,使自己智慧的真醒,开智醒脑。读书使我们建立 一套自己的哲学指导自己的行为。达成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使自己成为真人。得其意而忘其形。读书不是读完就完了,而是自己发生的变化,文字是工具是载体。

文章中还有先入为主,由内而外等词,我们读翻译过的是由外而内,是灌输,是被动吸收。看原著,看古文,是自己思考,由内而外。读得过程与自己对照。是主动的过程。

读了张老师的博文发现可读的书很少。不管儒道佛,体系庞大,理解转化要过程。如果直接读博文简单很多,天天读,一点点累积,自己的认知发生变化,以前关注生存生活,现在关注生命。世界、我、使命,灵魂追问。

读书时感到心静,由口入心,周围人产生共鸣。物质与心的融合。整个环境特别静。自己的阅读习惯也发生变化,以前是文学类的小说,心神会有些乱,现在是博文下的心静心安。不再与以前的东西有共鸣。眼泪不自觉得流出,能量提升。
6.第一,自己读书有能力成长。比如要口才好,可以读《增广贤文》《孟子》《庄子》之类的书。300遍后,结果表达提高了很多。不是引经据典,是交流时言之有物,思维有序。以为是一劳永逸,后来停了一段又回到原来。要坚持。

第二,有些书当时未理解,但过段时间会有些明白。论语最近打开看到像白话文一样,经典反复读。当能懂的时候就自然会实践。对照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培养这个习惯。

最近自己的工作有变化,以前不喜欢开口说,觉得自己词不达意,看大学中提到“明明德”,不但要修身养性,而且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发扬出去互动良性影响。这也打消了我不爱表达的疑惑。书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课程可以看的时候,聊天功能会自动加载!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