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41期《大脑系统与灵觉系统的再感知—随时认识随时变化》...

查看简介 >>
2024年6月27日
抱歉,购买后或成为VIP会员可以观看,如果您已购买或是VIP,请点击登录再观看!

购买课程 开通VIP会员

33 人在学

手机版扫码

扫码访问手机版

关注 983230人气|30粉丝

简介

章节

聊天

问答

笔记

更多

博文简要

有的朋友提醒,怎么拿乌鸦比喻灵觉系统,那多不吉利。阿哈,原来还是大脑系统的习惯。大脑很重要是大脑告诉我们的,是研究医学的大脑告诉我们的,是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的。乌鸦不吉利也是他们告诉我们的,我们获取了他们的经验,于是自然的就认定听到、看到乌鸦是不吉利的。但事实是,吉利不吉利关乌鸦什么事呢?原来这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吉于己、利于己叫吉利,包括吉于己心、利于己心。乌鸦这个存在,经由经验的传承与判断,使我们知道对心是不吉、不利的,是我把我的想法加到青蛙身上去了,于是连带着把乌鸦贬到最低处,一切就平和了。原来这是一种完全利己的事情。这就是大脑的事情。处于灵觉状态的人只会感觉到众生有灵、万物平等。青蛙、乌鸦是禽兽,是动物,动物是灵觉的,乌鸦就是灵觉的,青蛙也是灵觉的。他们只是眼前所见的一切的开始与结束,就在那一刻,依靠的是本能......

本期话题

反思 我们警觉自己身上有哪些大脑系统的习惯?
回忆 我们有过哪些被极普通的人,极普遍的状态震撼、点化的经历?
反思 如何理解“我们解决的不是问题,我们解决的是解决问题这件事情”?
回忆 我们有过哪些在灵觉系统下处理事情的体验?
展望 “进入灵觉,实现领悟是一种不可重复的、不可借鉴的的状态,只是我们自己的积累或者非积累的状态到一定阶段时候出现的现象。”谈谈我们如何进入灵觉

嘉宾发言精选摘录

结合博文内容“我们也让更多人感觉到我们在解决问题,通过多方的自我辩证,使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看起来更像是在解决问题。但我们解决问题所依据的事实不是事实本身的时候,我们解决的就不是问题,我们解决的是解决问题这件事情,很多问题被解决的过程也确实如此,使得很少有问题真的被解决,或者我们解决了解决问题需要的那种感觉,那种大脑系统期望的他的某种或者某几种需要被满足的感觉。”我有两个体会比较深刻的例子:
1.我回想自己做事,家里没有什么确切的指标说每天要完成什么,一些指标都是我自己定的。我对自己管理没有那么严格。比如说看小说、杂志的时间比较多,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到晚上了就觉得就不安心。下班的、放学的都回来了,大家要一起看电影娱乐一下,我心里那个别扭劲就下不去,我今天地还没有拖,桌子还没有擦,哪怕晚上十点我也得做完,踏踏实实睡觉。我一直觉得哪怕很晚我把它完成了以后,这也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证明我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一个自我有要求的人。

我意识到,我在找一个感觉,不是解决问题的感觉,是一个成就感的感觉。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之前的行为,比如本来上午要学习,但我已经错过了那个时间,我就要去弥补一下,让自己心安,这就是在感觉上做文章,已经脱离了自己的初心。意识到这一点,我看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中招了。老师有个课程叫《如何培养一个独立自主自强的孩子》,对照课程,我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都是在找感觉,而实际解决问题的不太多。找感觉的行为替代了我要去解决问题的初心。我经常会把孩子阶段性的现象,放大到一个问题,或者用讲道理的方式代替对孩子的启发和引导。课程刚开始听的时候犹如醍醐灌顶,时间长就忘了自己的做法其实又滑入到我是一负责任的妈妈,我已经在孩子的成长方面付出了很多的那种感觉。最近孩子要期末考试了,老师们评价他是一个很反常的孩子。我陷入的焦虑情绪完全放下来了,放下来的原因是,不管焦虑也好,不管是老师还是我现在采取的行为,对于他的成长,对于他这样一个性格特点的孩子,对他的成长没有正向的作用,他自己就把心门关上了,不接受老师的指导,不接受家长的干预。
2.昨天发生了一件事情,班主任打来电话,那边是一个尖叫的声音,老师让我听课堂上是谁在捣乱。她让我赶紧去学校,跟我说了发生了什么事。快要上课了,几个孩子在后边玩,我儿子在最后一排,往前排的黑板槽里头扔粉笔头。在扔的过程中,老师阻止他,粉笔头已经扔出去了,直接扔到了老师身上,老师被他的粉笔头打了一下,整个人就恼了,她的权威被挑战了。

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老师一瞬间被挑战的怒气是需要发泄的。她把这个事情说的很严重,你的孩子现在就敢不尊重老师,你在这件事上又不管,我作为老师,再有一年把他送走了,你作为家长,要操心一辈子。我如果没有放下焦虑的情绪,我就会深度认同老师的话。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比如孩子去超市,他随手抓一颗葡萄,我就觉得完了,他染上了偷盗的习惯,以后得坐牢。

我前一段时间在思考这个事情,我就觉得它是一个偶然事件,只能当做一个事件来处理,不是说因为这个事,我就认为我儿子以后一定是个问题青年。老师要找回她的面子,所以把事情说的这么严重,不排除她对孩子有一定的责任心,但是当她恶狠狠的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已经背离了初心。我作为家长要表态,没有去共鸣她的情感。我很清晰的知道我要怎么对孩子,孩子已经吓傻了,我要面对孩子,要安抚老师。最后我给老师表个态,也没有顺着老师太过苛责孩子,重点是安抚老师,这个事就过去了。再往前一年或者二年的时候,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会认同老师的观点,非常焦虑,孩子在很被动的情况下,我再那样说,孩子不太会去分辨我是在演戏还是真的生气了,就会留下一些创伤。

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孩子在做阅读理解,看到一个题。一个妈妈说她一辈子只打过一个人,就是她的孩子。孩子问我是你的孩子,你为什么要把打我?你这辈子都没有打过别人,你很善良,唯独打了我。中心的思想是,妈妈非常爱孩子,在孩子半懂不懂的时候,为了让他不再受到更大的伤害,必须得用”打“这样的行为。他说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回想了我们之间的事情,就理解妈妈了。

我联系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感觉到孩子还是在用心感受周围人言语背后的意思。他已经不只停留在表面,看妈妈和老师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能察觉在言语背后,我们的发心,他已经在逐渐的去触摸那一层东西,我很感动。想到我之前对他都说了哪些诛心的话,还好最近这样的话说的少了,要不然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多么残忍的事情。
综合上边的这些来看,当我们停留在要找一个解决问题的感觉上的时候,所做的行为往往是欠妥的。如果继续沉浸在要满足自己的一个感觉,一个成就的感觉,好妈妈的感觉,满足于这样一个感觉当中而不自知的时候,对于我们作用的对象带来的只能是伤害,不会有任何正向的作用。一连串的事情让我更加肯定,我必须得随时从自己的感觉舒不舒服中跳出来。我还是需要在眼前,看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进一步做点什么。而不是某一个契机过去了,一直耿耿于怀,自己没能在当时有所做为,这可能是解决问题一个更好的态度。
课程可以看的时候,聊天功能会自动加载!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