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93期《此处博文的多方由来》

查看简介 >>
2023年12月19日
抱歉,购买后或成为VIP会员可以观看,如果您已购买或是VIP,请点击登录再观看!

购买课程 开通VIP会员

33 人在学

手机版扫码

扫码访问手机版

关注 916601人气|30粉丝

详情

章节

聊天

问答

笔记

更多

博文简要

但无论从镜子中、从博文中,看到什么,向内寻找自己、解放自己、重树自己、圆融自己、通达自己,最后真正的爱到自己,这是博主的期望,也是众生问世的目标,此亦同样是修行。然后经由自己不断的自我洗涤、自我提炼,能够少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当他接受天地大过滤的时候,能够过得去,甚至是最少损伤的过去。

本期话题

1.什么是真的拜师?
2.如何面对我们成长中的惰性?
3.立足自身成长经历聊一聊,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怎么样的心态准备?当新知与旧识矛盾时,该如何面对?
4.有时候我们感受到成长之后的喜悦,有时感觉似乎又回到原地,如何看待成长中的起起伏伏?如何持续稳定在路上?

嘉宾发言精选摘录

1.中国自古就有尊师敬师的礼仪,开口称“师父”,“师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论身在庙堂还是江湖,在社交当中常常会先报师承,并以光耀师门为荣。在那些年月,名师难遇,名师难求,一些仁人志士为求得明师指点常常跋山涉水、吃尽苦头仍然心诚志坚。

到了现代社会,学习成了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培训中,我们会接触很多的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对很多培养过自己的老师心存感激,但是师门、师承的概念是淡了,很少有哪位老师教授的理念,让我们终身难忘,几十年来持续践行。

在我们不管通过什么机缘遇到张老师之后,他说的话,我们喜欢反复回味自省,他的博文,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去日日诵读并督促自己勤于实践。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如何看待我们与“师”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观念和态度直接决定了我们修习的质量,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分辨的。
2.本次讨论中,关于“什么是真的拜师“这个话题还是挺戳心的,我是在做职业素养项目的过程中跟张老师相遇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了一种竞争性的戒备和自我的优越感,直到看到他写的那篇文章《如何有效缩短高效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那样站在整个社会运转秩序的角度清晰的论述彻底震撼我了,我才真正有了拜师之心,他已经对社会的整个的运转模式非常清晰,他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但他同时不脱离于柴米油盐,人类社会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他也有实际的、系统的东西。纵然如此,在跟他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有过各种质疑和挣扎,生出证明自己的心思。此刻面对这个题目“什么是真正的拜师”,我依然需要回到初心,自察自省。
3.我针对“学习过程中的心态”聊一聊,那就是持续读博,不自我设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诚心实意拜师了,但这只是此时此刻的认知,是有天花板的,随时随地要警醒这一点,意识到自己的天花板,才会在接触到跨领域知识时保持谦卑心态,得以成长。不用去看深远的地方,只要跨一个领域,我们认为的60分,80分的东西,在行家眼里就是一个很差的水平,30分、40分。
4.所有的事情还需回归到自我成长,我对自然界的“敬“做的还不好,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是遇到教训,然后自己思想才会有翻转,这些翻转对我有巨大的触动。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又停下来,我在做教练沟通中,感觉有一个封闭的我,外面的力量打不进来,当这样的我去跟外界互动,就会遇到自然界更大的反馈。

读这篇文章给我带的启示是,如果不打破自己内心惰性的东西,就无法跟天地沟通。张老师一直在跟天地沟通,该吃什么,该做什么,他永远保持这样的状态,而我在很长一段自以为是的状态下,封闭自己,直到被雷霆打击之后,才更想亲近张老师,张老师是完全内外统一的,我们内心还有很多不和谐的东西,所以无法做到这种完整的、自然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还需要练功,然后慢慢打破自己的封闭。有了这样一个榜样,你还不去好好修行。如果不往前走,困在懒惰中,那就错失了机缘。
课程可以看的时候,聊天功能会自动加载!
笔记